朱棣不敢說自己是一個聖人,什麼毛病都沒有。

但是他懂得隱藏自身,也明白自己該做什麼。

明初藩王之中,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實力最強,且三人都能征善戰,勇武異常。

秦王朱樉多殘暴,好虐殺,行為不端,舉止悖逆,因此常被朱元璋訓斥。

晉王朱棡也不例外,但稍微好過秦王,大抵是五十步笑百步。

兩人如果不是有太子朱標護著,可能都要被朱元璋削去王位。

相比於封王之後,快速腐化墮落的秦王晉王,燕王朱棣的表現則更加亮眼。

至少,這殘暴虐殺的壞名聲,並沒有落在朱棣的頭上。

朱棣就曾聽聞,三哥曾經因為鞭打廚子,受到老爹的嚴厲訓斥。

本身,作為一位藩王,鞭打身份卑賤的廚子,算不得什麼大事情。

但朱元璋起於微末,自然深知作為小人物,內心的度量實在算不得大。

如果因為這件事情記恨上了,往後飲食之中,多出些什麼奇怪的佐料,也並非不可能。

朱棡受到老爹這一番訓斥,對此深以為然,認為自家老爹說的在理。

從此,再也不鞭打廚子,而是改為車裂,從根源上解決了廚子記恨的問題。

朱棣心知肚明,如果三哥身上流的不是老朱家的血,以他這些罪名,安在另外一個勳貴身上,恐怕早已經斬首示眾了。

這第二層猜測,朱棣認為,應該是與他相關。

如今他身為太子,從地位上來說,已經是君!

其他藩王,哪怕是他的兄弟,甚至是叔叔伯伯,那也都是臣!

君臣尊卑之分,意味著朱棣能夠呼叫一切想呼叫的力量,為查案服務。

誰敢阻攔,或者陽奉陰違,那便是欺君罔上,可直接問斬。

只是做出一個決定,向來與多方面因素相關。

朱棣並非是朱元璋肚子裡的蛔蟲,對於老爹的做法,也只能依靠過往的經驗,以及現有的智慧做出判斷。

準確與否,取決於他對老爹的瞭解程度。

奈何眼下的朱元璋,已經不是以前的朱元璋,故此他的判斷,很多時候都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此番朱元璋將他派出調查這件事情,完全沒有在意晉王的作風問題,也不在乎什麼君臣之分。

純粹是朱棣現在離得近,下了命令可以直接前往。

不像晉王朱棡,眼下還在封地太原,這聖旨下達,還需要往山西太原傳旨,隨後朱棡才能出發。

這其中勢必又會浪費不少時間,哪裡有當場安排朱棣來得快?

這各中原因,就是讓朱棣想破腦袋,他也不會明白。

實在是二人的腦回路完全不在一個世界,想法上又怎麼會有共通性?

朱棣領命之後,就準備要離開,朱元璋叫住了,道:“這後面還有殉葬人員的名單,咱把它駁了,你讓她們先別殉葬。”

“是。”

朱棣有些驚訝,這殉葬乃是老爹親自制定下來的事情,莫非眼下也要進行改變。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據《墨子》記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