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是歷朝歷代十分頭疼的問題之一。

人心各異,觀念想法有很大不同。

每遇議事,文武百官各持己見,爭吵不斷。

好端端一件事情,由於各方意見不同,時常會吵上十天半個月。

就好比賑災,你有你的難處,我有我的難處,最終吵上半天,也沒個解決的辦法。

白白浪費了時間不說,還導致災情更為嚴重,餓殍遍地。

朱高熾對於閣部的期待很高,希望其能夠幫助自己,更加快速高效的解決各種民生問題。

奈何,事與願違,閣部官員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各有各的心思想法,遇事爭執無可避免。

如此一來,效率不可避免的就會拉低,往往事情還未處理好,閣員們已經互相掐了起來。

他之前想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以往所採用的過的方法,包括增加監督、設定中間人等。

但這些方法有著各自的缺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雖說在短時間內,可以讓閣部的風氣有所改善,提高議事效率。

但是和皇爺爺所說的辦法相比,簡直有如雲泥之別。

朱高熾能夠明顯感受到,皇爺爺提出的辦法,直接從根源上解決了閣部無休止爭吵的問題。

無論是設定不可發表意見的閣首,還是限制閣員發言時間和次數,都在極大的提升閣部的效率。

如此一來,閣部的運轉有了清晰可見的流程,一切合轍押韻,井然有序。

高,簡直是高!

朱高熾思維急速轉動,舉一反三,為閣部建設添磚加瓦,道:

“首先,閣首應當要有在議事陷入停滯的情況下,暫時中止議事的權力,事後進行上報,陳述原因。

其次,閣員發言,只要不是隨意謾罵,無論意見如何,任何人都不得打斷。

最後,就事論事,一切應當圍繞著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得出結果之後,呈上御覽。”

相較於朱元璋提出的建議,朱高熾的就是對細微處的小修小補。

但朱元璋還是很滿意,能夠透過自己所說,思考出這些,已經頗為不易。

他點了點頭,道:“你做的不錯,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件事交給你,咱也放心。”

對於閣部的種種措施,是在其基礎骨架上所做的查漏補缺,從很大意義上直接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至於那些小的瑕疵,朱元璋並不在意,事實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

任何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適合當下的制度,那就是好的制度,至於往後一兩百年時間中,制度變得無法適應那個時候的政治生態,實在不能夠怪祖宗無能。

只能說後來者缺乏創造力,無法在基礎框架上進行修改,死守祖制之人,終究要抱著祖制陷入毀滅的泥潭。

在得到朱元璋的首肯之後,朱高熾內心激動不已,他不禁思考,這樣的方法,能不能推及到其他部門。

如果能夠廣而用之,那麼大明朝的行政效率,是否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