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之初,當然是報道關於泰戈爾萬集團的資料,去年這家投資集團的資產,絕大部分還在美國股市,但今年他們改變了戰略,幾乎是不及損失的把資金從美國股市轉移到香港股市,其中他們還把很大一部分資金投入到中國內地的實業和投資上。

比如“優褲”網站,比如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再比如購買大片土地,等等。

這些投資都說明泰戈爾萬集團,確實是想要在中國內地的實體產業紮根。

縱觀幾年來,泰戈爾萬集團的發展,幾乎可以用奇蹟來形容,幾年時間,他們從一家幾百萬鎊的小型投資公司,已經變成了資產過十億美元甚至更多的跨國集團。

他們是怎麼發展的呢?

國內媒體一調查就很快得出結論:泰戈爾萬投資集團的眼光獨到,他們幾乎每一項投資都賺了大錢,發展也可以用神奇來形容。

那麼現在,泰戈爾萬集團想要投資一家國際化的足球學校,是不是也為了賺錢呢?

就此,媒體採訪了很多專家、專業人士,已經一些致命的足球學校。

————

中投顧問高階研究員薛敗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足校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教學質量水平較高的足校很少。

現在中國足校的模式主要有“魯能模式”和“恒大模式”兩種,兩種模式各有特色,“經過數年發展,兩大足校能在足球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存活下來,殊為不易。”

足球學校收費標準是非常高的,8年40萬學費,並不是在開玩笑。

說起足球學校,還要追溯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

當時,伴隨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而生的足球學校在全國遍地開花,可到了上世紀末,足球學校大量關門歇業,根本原因無疑是國內足球環境的惡化,但堅守者還是取得了成果。

山東魯能足校,憑藉俱樂部的力量堅守十多年,也為中國足壇培養了一批可用之才。

恒大足球學校開始了新的探索,那就是大投入、國際化的後備人才培養模式。

薛敗文表示,“恒大足球學校的運作追求規模化發展,不論是招生人數,還是學校所佔面積,在國內足球學校中都算規模最大的;魯能足球學校的運作則講究小而精,全校人數與恒大足球學校的新生人數相仿,學校面積卻只有恒大足校的4分之一左右,但相較而言,魯能足校培育出的人才更多。”

一位資深的足球人士表示,“由於足協要求俱樂部必須要有自己的梯隊,俱樂部也搞了一些自己的球隊,但比較成功的也就恒大、魯能等,其他俱樂部的足校,目前流於形式的居多。”

恒大足球學校收費較高,魯能足校學費少相對一些,但總體而言,目前足校收費都不低。

“能讓孩子踢球的,城市裡面的家庭偏少,更多的是農村家庭,高學費讓很多家長都覺得難以承受。”一位資深足球媒體人表示說,“進足球學校的孩子一般從12歲開始,至少20歲以後才能踢比賽。以每年5萬元的費用計,8年至少要花去40萬。”

那麼,教育成本如此之高,足球學校該大賺吧?

一位長期研究足球的業內人士告訴媒體,雖然足球學校沒有透露具體的財務資料,但其實這些足校都難以盈利。

恒大足球學校校長劉將南在媒體上公開表示,“(足球學校)沒有一家盈利的。所以說沒有長遠眼光的老闆不會做足球學校的。”

同時,劉將南表示不看好泰戈爾萬集團的投資,“他們投入的多,虧損的就多,真的很難賺到錢。”

“歐洲有一些足球學校和俱樂部就是靠青訓培養體系賺錢的,但是在這方面,我們的法規不完善,所以我們很難獲得收入,只能先當做為國家培養了,到了哪支隊都是中國的球隊,都為國家出力。”

有足球學校校長抱怨說道。

經過採訪,媒體就清楚了,目前中國的足球學校普遍處於虧損狀態,這主要是由於足球學校的場地裝置費用較高,同時需高價聘請專業足球教練,整體運營成本較大。

那麼問題來了,泰戈爾萬集團的投資就會盈利嗎?

接受採訪的足球人士,幾乎沒人看好,他們發出的都是這樣的聲音

“如果他們真的投入這麼多,興建一家足球學校,我估計,破產倒閉是他們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