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曼城的鋒線是吃緊的。

夏天裡,安迪科爾和羅比福勒離開後,曼城就只剩下阿內爾卡和達倫本特,雖然又引入了老將博格坎普,可即便有足球訓練大師系統的幫助,博格坎普也不可能和年輕人相比,他只能偶爾幫助球隊出場,還很難打滿全場,所以鋒線還是要依靠阿內爾卡和達倫本特兩個人。

萬勝的考慮是希望球隊能在新賽事打出更加靈活的戰術,鋒線位置就會漸漸模糊化,到時候兩個前鋒也是足夠了,可實際上,球隊的戰術適應進展很難達到那種理想化的預期,所以能進球的鋒線球員還是必須的。

阿內爾卡和達倫本特都屬於那種擅長進球的前鋒,位置有些重複,但球隊的比賽實在太多了,兩人不管誰作為替補,都根本不用擔心出場時間問題,因為他們不可能打滿所有的比賽。

往往一個月比賽下來,兩人即便出場時間有多有少,但至少也能打滿6成以上的時間,所以競爭問題是不存在的。

“我很高興看到兩人的狀態都很不錯,這代表我們不會有進球問題。”萬勝接著說道,“不過我會考慮給球隊補充一名鋒線球員,如果他們中有人受傷,我們的鋒線就會很吃緊。”

萬勝的意思是,會在即將到來的冬季轉會,會給鋒線補充人員。

這句話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雖然萬勝只是說補充一個‘替補’球員,但曼城的鋒線替補位置也是相當不錯的,可不是什麼球員都能行的,曼城在歐洲冠軍聯賽的成績相當不錯,進入曼城也就代表很可能幫助球隊出戰歐洲冠軍聯賽淘汰賽,另外,曼城在英超聯賽也是冠軍的有力爭奪者,尤其萬勝還非常擅長培養年輕球員,可以說,哪個球員能被萬勝看中進入英格蘭隊,也就代表他或許會成為下一個達倫本特。

達倫本特無疑是相當出色的,年輕的他已經進入了麥克拉倫的大名單,成為英格蘭國家隊的一員。

雖然在國家隊還只能擔任韋恩魯尼或者邁克爾歐文的替補,但任誰都知道,達倫本特成為正選前鋒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他在俱樂部的表現可一點不比魯尼或歐文差。

達倫本特需要的只是適應英格蘭隊,或者說,他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

這樣一個好機會,媒體可不會錯過。

很快英格蘭隊媒體就‘幫助’萬勝參謀什麼球員比較適合,就連那些敵對曼城、敵對萬勝的媒體也開始參與其中,雖然他們對萬勝沒有什麼好感,但全世界都必須承認,這個年輕中國教練在培養球員方面是一把好手,現在很多人認為他比阿森納主帥溫格更出色。

於是各種英格蘭的天才前鋒被推薦過去。

其中有各大俱樂部青年隊的‘種子’天才,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年輕人,其中呼聲最高的就是目前效力於紐卡斯爾聯的小將米爾納以及效力於阿森納,並在夏天裡入選埃裡克森大名單跟隨英格蘭隊參加世界盃的沃爾科特。

米爾納是個天才,毫無疑問,不滿21歲的他,已經先後效力利茲聯、阿斯頓維拉以及紐卡斯爾聯,並在英超賽場首發了很多次,這個賽季,他接近成為紐卡斯爾聯的正選球員,有過三次首發經歷。

雖然他並不是單純的鋒線球員,大多時間都是作為中場球員出場,但在前鋒他的表現也不俗,在英超聯賽已經有過三個進球。

小將沃爾科特的天才自不用多說,他能不到17歲就入選埃裡克森的英格蘭隊大名單,就證明了很多東西,許多人認為,如果他能加盟曼城,在萬勝手下效力,肯定會比在阿森納成長的更快。

當然,以上兩個推薦其實都不切實際,是那些致力於培養英格蘭年輕天才的媒體的‘幻想’而已。

溫格肯定不會出售自己看好的年輕天才給競爭對手,想得到在紐卡斯爾聯表現不錯的米爾納,曼城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對於一個冬季轉會,用來補充替補席球員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儘管非常不切實際,但賽後的一天,媒體上還是到處都充斥著類似的報道,而到了第二天,這些聲音就銷聲匿跡了,在媒體上,則有了關於萬勝新的‘評論分析’了。

......

英國BBC新聞廣播

“......按照之前得到的訊息,曼城的主教練萬勝,因為在運動恢復領域的研究,獲得了《科學》雜誌2006年度世界十大科學家的提名,而這一期的《科學》雜誌,就會出現萬勝的人物專題,可令人疑惑的,今天早上出版的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沒有預期出現萬勝的照片和名字,原來版面的位置,變成了對密歇根大學昆蟲學家希恩的採訪。”

“希恩和他的團隊,近來至於於研究蜂巢,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紙巢蜂是依靠記憶來識別同伴的面容,另外,他們還發現,螞蟻中有一種厚結猛蟻也能互相識別,並且認得巢穴中的每一個成員。不過,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成員比較少的群體中,如果蟻巢成員數量太多,它們就認不過來......”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他們設計了一個有岔路的帶電迷宮,一邊是沒有電的安全區,另一邊則為通電道路,岔路用紙質的蜂臉圖片作為路標。試驗結果顯示,紙巢蜂能夠識別這種路標,當代表“有電”的蜂臉出現時,紙巢蜂都會避開這條路,並選擇走向“沒電”的蜂臉道路。”

BBC廣播電視螢幕上出現了被採訪的希恩,他興奮的說起了自己的研究,“在過去,如果昆蟲稍微表現出學習或者智力傾向,滿臉嚴肅的專家們立刻就會糾正說這是一種本能。因為,昆蟲的大腦好比針尖大小,和我們的人腦相差太遠......”

然後出現的是被採訪的馬西亞麥克納特,“15年前,如果有人說昆蟲能夠識別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認為是瘋了!希恩的發現對人類探索昆蟲腦補構造是一個質的突破,它證明微小的腦補結構,也能擁有畫像的記憶功能,如果我們能進一步瞭解其中的秘密,肯定能帶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畫面回到主播大廳,解說員克魯傑恩斯說道,“就像麥克納特女士所說,希恩的發現或許十分驚人,也會對科學發展很有利,但我們目前最關心,為什麼提出運動恢復關聯理論的萬勝,會落選《科學》雜誌的年度科學獎提名,甚至有曼城俱樂部的官員證實,就在一週前,還有《科學》雜誌的記者對萬勝進行採訪......”

“《科學》雜誌並沒有就此回答,但我們的記者和其他媒體,一定會就此展開進一步調查......”

“......”

要是一般科學家在《科學》雜誌年度科學家評選中的提名被取消,根本也不算什麼大事,因為和《科學》雜誌的影響力相比,一個科學界獎項的提名也就不算什麼了。

但萬勝不同。

他在英國乃至於歐洲,甚至是世界,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他已經是個公眾人物,他平日的普通生活都可能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更何況是很多人都關心的研究了。

在六月初,萬勝發表過研究論文後,媒體、球迷中已經有一種聲音,把他稱作是足球界的‘科學家’,如果他的研究能得到一個獎項,那麼這個‘外號’就名副其實了。

正因為如此,想知道訊息的人就非常多了。

《科學》雜誌大概也沒有想到,只是讓一個科學研究人員落選獎項,會有這麼大的後續影響,或許他們也從未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事實是,萬勝在英國乃至歐洲、中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是有無數支持者的,當那些支援他的球迷知道這件事,他們根本不管事情的原因,直接就開始給《科學》雜誌‘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