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政殿(第2/2頁)
章節報錯
丫鬟一走,羅沉才對羅明道:“這個小晴原來是我娘屋子裡的,現在撥給你照顧你,你要是覺得她煩,就跟我說,我把小碟還有小杯給你。”
怎麼你這丫鬟不是叫碗兒,就是叫碟子、杯子的?羅明雖然腹誹,卻還是謹慎道:“玉姨給的人肯定靠譜,就不用哥費心了。”
“那不行,我娘,我跟你說,可煩了,她的丫頭們更是精靈古怪,我怕你受不住。”羅沉連忙搖頭,“不行,你要是真想換了,就跟我說,不要緊,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咱們痛痛快快最重要。”
羅明思忖再三,終於點頭應道:“嗯。”
此一府事且別去不談。
東都此時,另有一處正有些波瀾湧動。司刑寺的大監郭密如正候在明政殿內,等候皇帝的面斥。明政殿內空無一人,郭密如戰戰兢兢地站在十履布外,頭也不敢抬。唯有一麒麟踏龍的香爐尚在升煙,青淡淡的煙縈繞在爐頂,盤旋而上,消散在空中,卻又沒有真的消散,這裡頭一股子厚重的木香氣,衝得人腦子疼。
郭密如正擦著額頭的汗,此時,後殿的門被推開,驚得他一激靈,忙跪下高聲稱禮:“臣郭密如叩見陛下。”
遂聽得耳邊慢悠悠的腳步聲,幾道珠簾一一掀開,待腳步聲越走越近,郭密如也就低得越厲害,恨不得把頭都埋進地裡。
“郭卿,久等了。”不料,一開口竟然是女人的聲音。
郭密如一怔,旋即抬頭看去,待見到人面之後復又磕頭,“臣郭密如叩見皇后娘娘,恕臣不察,錯稱之罪,娘娘責罰。”
來的並不是皇帝,而是皇后,這的確出乎郭密如意料。
“何必這麼小題大做,叫錯了而已,本宮能罰你什麼,郭卿快起來坐。”這皇后落座在龍椅一旁的鳳榻上,隔著簾子看郭密如。
郭密如謝恩起身,坐到了一旁的蒲團上。
“陛下召你進宮,本來是想親自問問你一些事情,但是方才陛下頭風發作,歇在了後宮,這才遣本宮來代問幾句話,”皇后聲音不急不慢,“郭卿,可好?”
郭密如哪敢說個不好,只唯唯諾諾道:“娘娘問什麼,臣就如實回答什麼。”
“很好。”皇后拈了拈手指,“關於洛河沉船一案,陛下很想知道,郭卿為何要處死逃生的船伕,而又放過了渡口鑿船的尤達?嗯?”
這案件元是去年秋天的事情了,當時尤達正在追討高利貸,欠債之人正在船上,想要逃走,故而尤達才鑿船害人,此事判決早就過去許久,今日重提,怕是不妙。
郭密如強自穩住心神,道:“回稟娘娘,尤達鑿船之前,已經事先知曉船上有欠債逃匿之人,但卻並不知道船伕要帶著家人一起渡河,而且他雖然有鑿船的心,經事後查證才得知,他只輕微鑿了船頭的一塊木板,且沒有鑿穿,臨時後悔落荒而逃,船隻失事,因為船伕並未好好檢查船隻,臣判決時,是根據大魏法令判決的,船伕出發之前,沒有好好檢查,因此才導致——”
“滿嘴胡言!”皇后忽然喝止了他,“哦,那按照郭卿之言,尤達絲毫無罪?若不是他起了殺人之意,那船又如何會沉?”
“可是娘娘,這件案子,陛下當時也是贊同臣的——”郭密如急於爭辯。
“郭密如!”皇后忽然提高聲調,站起身子來。
嚇得郭密如立時叩首,“臣在。”
“我魏國法令向來是講究個因果,做了什麼事就要承擔什麼後果的,你今番不但糊塗誤判,不知悔改,還要汙衊陛下,說這是陛下的意思,怎麼,郭密如,哼,司刑寺如今要當大魏的家了嗎?”她言語鋒利譏誚,令郭密如啞口無言。
或者說是百口莫辯。
“娘娘。”
“郭密如啊郭密如,你別以為陛下不知道,你放了尤達,那是因為尤達是尤濟事的侄子,尤濟事那是誰啊,那可是三寺統的總統,你的頂頭上司,本宮知道,你最擅這唇舌搬弄,黑白顛倒,那時你用魏法矇騙陛下,才讓陛下聖聽不明,遭世人言辱,你這罪過,可是大了,哎呀,往日有人為你撐腰,可如今尤濟事因為叛國通敵,已經被打入南倉大牢了,你看看,你這個依附他的走狗,什麼時候去見他呢?”這皇后陰陽怪氣,讓郭密如渾身一震。
難怪,最近一直沒見到尤濟事。
“娘娘明鑑,臣雖然翫忽職守,矇蔽聖察,但是絕沒有通敵叛國啊,我那是,我那是尤濟事逼迫我的啊,娘娘,尤濟事做了許多事,我都不參與的,我都不知道,我哪知道他成天做的是這樣的事,要是我知道他通敵叛國,我肯定向陛下告發啊。”郭密如以頭搶地,急忙慌地說了一大通。
這時候,皇后笑著從簾子後面走了出來,低著頭像是看個貓啊狗啊的,“陛下,聽見了吧,郭卿親自承認了,尤濟事確實通敵叛國了。”
話音未落,從簾子後面又走出一個人來,正是如今大魏的皇帝魏查文。
“朕聽得明白著呢。”
這威嚴的聲音一出,郭密如歪著官帽抬頭看了一眼,此時的他已經是大汗淋漓。
“陛下?”
“尤濟事腰斬處死,株九族,尤濟事同黨,滅三族。”魏查文看都不看跪在地上的郭密如,臉色清冷淡薄。
說是叫大魏,其實早就不是大魏了。中間隔著庸朝九十六年,又有十年北胡亂華,緊跟著是大呂國建制,現如今這個國家,不過是割據了這樣的地面,披上了這樣的皮囊,續命活著。魏查文的父親魏叔即靠著一些遺民建制,但是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大魏皇室的後人。周圍許多的國家,互相擁擠,互相排斥,互相惦記,誰都想一家獨大,吞併天下。魏查文整日裡也在擔心這個,他最怕自己國內出了奸細,出了叛徒,因此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民間看似太平無事,可是朝堂卻一直血雨腥風。
能在這皇帝身邊生存的,絕不是一般人物。
比如說,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