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是猶太地區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它源於猶太人在埃及被奴役的過往,舊經典裡的《出埃及記》,描述的就是猶太人在先知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在猶太人離開埃及的前夜,上帝命天使殺掉所有埃及的‘長子’,猶太人則獲得了上帝的神諭,在門前塗了公羊的鮮血。

天使們看到門前的公羊血,就知道這是猶太人的住所,於是就從他們的屋前躍了過去,不殺他們的長子。

逾越節由此得名。

事實上,這個節日是猶太人慶祝脫離奴役,獲得自由與獨立的節日。

猶太教的‘上帝’,其實也起源於遠古的神明崇拜,所以在舊經典中的‘上帝’與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一樣,人性更多於神性,仁慈與殘暴共存,締造了許多殺戮。

而莫語在新編的教義裡,削弱了這部分‘人性’,使得‘上帝’的形象更接近全知全能的造物主,更接近以眾生為芻狗的‘道’。

莫語的步程不慢,他只帶了在半路上遇到的猶大,所以他抵達耶路撒冷的時間早於預期,要再過三天才是逾越節。

他剛到耶路撒冷,上層祭司團體就知道了他的到來。

整個猶太地區仍舊處於羅馬的控制之下,這些祭司團體並沒有強大的武力,他們只能遠遠的跟在莫語的身後,小心的‘提防’著莫語,他們並沒有辦法使喚屬於羅馬的武力來殺死莫語。

莫語在傳教的時候特意避開了與羅馬政府的直接矛盾,只是與猶太貴族和祭司爭權。

猶太地區出現了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反而是羅馬殖民者願意看到的,他們可以在中間斡旋調停,從而使得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

——

莫語進入耶路撒冷之後,並沒有任何停留,而是徑直走向了城市最中心的方向。

那裡有整個耶路撒冷,乃至整個猶太地區最大的聖殿,是朝拜上帝的地方。

祭司們也判斷出了莫語行動的方向,所以當莫語走到聖殿前的時候,一位身著華貴的貴人早在聖殿前等著了他。

那正是整個舊教派的領袖,猶太大祭司該亞法。

“你好,約書亞小朋友。”

該亞法看上去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站在輝煌的聖殿之前,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你好,該亞法。”

莫語也同樣微笑的點頭。

他的容貌更加年輕,但是氣勢卻反而壓了該亞法一頭,淡淡的信仰之力圍繞在他的四周,顯得聖潔而高貴。

“約書亞小朋友是來朝拜我的主的嗎?”

該亞法也發現了自己氣勢被莫語壓了一頭,不過他依舊保持著面色不變,笑著問道。

這句話裡潛藏著一個潛臺詞,‘我的主’,不是‘你的主’,我是正統而你是異端。

“當然,”莫語笑道,“主是全知全能全有的存在,世間萬物,眾生都是主的子民,我們都是主的子民。”

藉著個該亞法的話,莫語直接闡述了自己的新教派教義,以‘主’是眾生的主化解了該亞法話裡的冷箭。

而該亞法不能反駁,因為‘上帝’的位格很高,作為造物主,廣義上確實眾生都是祂的子民,如果否認這個,其實就是相當於在否認‘上帝’造物主的身份。

所以他只能認栽。

其實這就是舊經典的漏洞之一,舊經典一開始《創世紀》就強調上帝是創造萬物和人類的造物主。

但是祂在舊經典中的作為又無時無刻不在庇佑猶太人,顯得上帝並不是眾生的神,人類的神,而是猶太人的神。

雖然本質上,也的確是這樣,‘上帝’的信仰本身就是從猶太人的神明崇拜演變而來的,而不是真正的創世神信仰。

莫語已經發現了這個矛盾,他的新教派教義中並不存在這個矛盾。

但除他之外,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裡面的矛盾之處。由於交通不便,對於很多猶太人來說,他們舉目所望便是整個世界,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的神便是世界的神。

人的眼界很難超越自身的時代。

辯論失敗,該亞法吃了這個悶虧,他臉色明顯沉了下來。

而莫語只是笑了笑,帶著猶大,徑直從他身邊走過,進入了聖殿當中。

臨近逾越節,整個耶路撒冷都熱鬧了起來,人來人往,莫語和該亞法的辯論自然落在了周圍圍觀的人眼中。

該亞法本身是準備打莫語臉的,但是沒想到反被莫語狠狠的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