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重審武安王一案。”

原本只是十幾道聲音,擴大到了幾十道,然後變成千上萬道。

百姓們一個接一個走出屋外,如潮水般朝皇宮方向湧去。

聲音是越來越大,原本隔著三條街就聽不到他們喊聲。

到後來,聲音竟能從宮門外傳到宮內,原本愁著一張臉的皇帝嘴角越扯越大,最後剋制不住的溢位笑聲。

“呵呵。”

這一道笑聲五味雜陳。

元公公摸不清他是高興,還是難過。

這時,守皇宮大門的統領匆匆跑進來:“報,皇上,有人擊登聞鼓了。”

皇帝迅速收住笑聲:“是誰?”

“武義侯帶著眾武官擊的鼓。”

皇帝說:“上朝。”

上百名武官紛紛來到太金殿,緊接著,文官們也紛紛跟著上朝了。

文武百官為武安王平反一事吵起來,大部份人都想為武安王洗清罪名,只有一小部份人極力反對,說不過時就用先皇旨意來壓對方。

【嘖嘖嘖,反對平反的官員裡有幾個人曾幫忙誣陷武安王叛國通敵,他們肯定不願意重審武安王一案,一旦重審就意味著他們官位不保,甚至有可能會牽聯家人。】

文武百官:“……”

曾誣陷武安王的官員臉色霎白。

【另外反對平反的官員雖沒有誣陷過武安王,但說不定有朝一日就輪到你們遭罪,到時大家也反對重審時看你們是何感受。】

【別以為自己不犯事就會沒事,你們遲早會惡有惡報的一日。】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反對重審的官員們:“……”

【皇帝老兒怎麼不說話?難道真的反對為武安王平反。】

【他看著不像這麼不近人情的人,還是說他在忌諱先皇旨意?】

【唉,他怎麼不知道自己現在才是最大掌權人,就算違抗聖意也沒有敢對他怎麼樣,何況還有這麼多官員支援他,宮外更是有千千萬萬的百姓擁護他,他要是為武安王平反,能得到只會是更多的民心,還能成為百官眼裡的賢君。】

“要求重審武安王一案。”

宮外門的百姓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宏亮,幾乎能清晰地傳到太金殿。

【聽聽,聽聽,外面多少百姓在呼喚。】

【那些反對重審的官員小心了,小心出了宮門捱揍。】

反對重審的官員們:“……”

左相和右相對看一眼,同時走了出來,跪到地上:“求皇上重審武安王一案。”

其他同意重審的官員也紛紛跟著跪下:“求皇上重審武安王一案。”

反對平反的官員們只有二十二個人,他們悄悄地對看一眼。

其實他們心裡十分清楚皇帝是同意重審的,否則之前也不會躲著他們,雖然後來同意下旨制止木楠錦平反武安王一案,但那都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支援他,他一個人抵不過眾官員的口舌,只能等了。

而皇帝等著就是這一刻,在反對平反的官員出聲之前,他開口道:“如百官和百姓所願,重審武安王一案。”

【耶,皇上萬歲,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