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英的迴歸讓很多人開心,也讓很多人不高興。

那些高興劉桂英回來的是想她回來主持公道。

重生一次,在許多法律條款和隱形的陷阱上,她都儘量避免了。

在超英即便是實行了員工股份獎勵機制。她自己佔有的股份,任然是大頭。

這讓很多人心生不滿,覺得大家一起勤勤懇懇創業,為什麼她一個人佔那麼多?

但更多的人覺得這是應該的,人家劉桂英創立的企業,發明的鞋子,成立的廠。就算是在廠子初期,大家加入,那也是後來者,跟奠基人發明者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有些人甚至認為劉桂英能夠抬舉大夥,把股份乾股無償的分給後來加入者,這已經是大度。

可是有些人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剛加入企業的時候,有房子有書讀,有工資拿就覺得夠了。

幹了這三年,心大了,想要的更多。

幾乎沒有本地的員工,都是五湖四海來的,既然是五湖四海匯聚到超英,超英的理念是來了就是一家人。

然而有個別省份和地區出現了抱團,排外,吃獨食,等等非常嚴重的現象。

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內部的壟斷。這些做法導致了大部分員工的不滿。

當這些老鄉分佈在各個福利機構後勤部門的時候,就只給自己的老鄉好處。剋扣其他員工的福利待遇。

劉桂英非常厭惡和痛恨這種行為,所以才一早的說明“來到超英就是一家人”,她絕對不允許這種小集體的霸行出現在超英的內部。

查,必須嚴查,必須徹查。不光要查,還要交由正規機關部門。

這些事情在劉桂英上輩子在很多廠裡都出現過,所以在辦這兩個廠的時候,已經在入職合同裡面寫的非常清楚。

劉桂英回廠的第二天,就主持開了全場職工會議。

她說起了自己創辦這個鞋廠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所有人穿的起一雙好鞋。

廠裡的所有財會人員都知道,他們鞋廠在國內的盈利其實是非常微薄,只是夠維持運營。

真正賺錢是他們外貿公司出口的那一塊。出口的那塊業務是完全和超英鞋業廠這邊獨立開來的。

業務獨立,資金獨立,結算獨立,盈利當然也是獨立的。

超英鞋業只是把鞋按談好的價格賣給貿易公司,貿易公司怎麼買賣,多少錢賣給誰,那是貿易公司的事情,跟超英鞋業沒有關係。

超英鞋業自己建廠房,員工宿舍,辦學校。這些錢全部不是走的企業賬戶。

換句話說,超英的所有福利都是貿易公司盈利倒貼的。

超英鞋,說白了,價格非常便宜,又耐穿,一雙可以穿幾年。能穿幾年就說明著,產品代謝的週期很慢。

我那種穿一個季度就壞的鞋,穿壞又買一雙,就能反覆的賺錢。

而這種質量又好又便宜的鞋,買一雙穿那麼久,特別是有些老人家一雙鞋可以穿20年。

作為消費者喜歡這樣的產品,但作為商家是不願意生產這樣的產品。

為什麼?因為賺不到錢呢。

商家要不斷的推陳佈新,只有新產品才能夠讓客戶有購買慾,消費者有購買慾商家才能賺錢,商家有錢才能繼續生產。

一旦商家沒有錢賺,這個企業就倒閉了,那誰來生產好鞋子呢?

在老百姓的溫飽時代,需要的是一雙好鞋,能夠一直穿的好些。

當老百姓都富裕了,追求的就是時尚和美觀,一雙鞋甚至只穿一次就不要了,質量再好價格再貴,也只是放在陳列室做產品。

超英鞋業創辦至今差不多4年,已經賣出了20多億雙鞋。

大部分是出口,賺外匯,貿易公司的盈利一部分給了廠裡的員工,一部分捐給了教育和扶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