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新阿瓦隆“大屠殺”(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餘計程車兵彷彿受到傳染,也都下意識舉槍開火。
一陣亂槍過後,對面人群中有11人中彈,其中3人當場死亡,還有兩人受了重傷,呻吟了幾個小時才斷氣。
剛剛還囂張無比的示威者們,看到街頭倒伏的屍體和遍地鮮血,全都嚇得四散奔逃。至於帶頭鬧事的“自由之子”們,更是談不上英勇,早在槍聲響起的第一時間就全都拔腿開溜了。
天還沒亮,街頭血案的訊息就已經傳遍新阿瓦隆全城。
約瑟夫·亞當斯收到訊息,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把斐真駐軍徹底趕出新阿瓦隆的絕好機會。
他馬上找到一位名叫保羅·列維爾的畫家朋友,讓他趕緊把昨晚發生的街頭衝突畫成一副畫,刻在銅板上,這樣就可以印成很多份,儘快散發出去以供宣傳。
可是,該畫什麼呢?
列維爾先生親眼見證了昨晚那場軍民衝突,如果完全遵照現實作畫,只能描繪成群結隊的暴民圍攻幾個驚慌失措的斐真士兵,這當然體現不出敵人的殘忍與邪惡,民眾的善良和無辜,不符合革命鬥爭的需要。
“要畫就畫出斐真士兵的兇殘和市民的無辜,畫出血腥,畫出憤怒,畫出仇恨!”亞當斯如此這般交待了一番。
列維爾是“自由之子”的成員,亞當斯的小弟。大哥一聲吩咐,小弟心領神會,於是一幅傑作就此誕生。
在這幅銅板畫中,斐真士兵排成整齊的佇列,在普萊斯頓上尉的指揮下,向手無寸鐵、熱愛和平的無辜市民開槍,如同屠夫正在殺戮一群可憐的羔羊。
畫面上硝煙瀰漫,血流成河,簡直就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
那一具具倒伏在街頭的屍體,令觀賞者情不自禁心生憐憫,同情他們的遭遇;反之,對於屠殺無辜平民的斐真官兵以及斐真政府則興起刻骨的仇恨!
果然,當這幅畫刊登在報上,迅速在城裡引起轟動。
不知內情的人們被這副畫作深深感染,受到激勵,走上街頭,聚集在總督府門前,群情激憤,喊聲震天,堅決要求嚴懲殺人兇手。
約瑟夫·亞當斯登上人們用板條箱在街頭臨時搭建起來的講臺,公開向抗議民眾發表演說,把昨夜的血案定名為“新阿瓦隆大屠殺”。
不得不說,“大屠殺”這個詞很有衝擊力,特別吸引眼球。
各地報刊在報道這起事件的時候,雖然覺得一場衝突下來只有五人遇害,稱其為“大屠殺”未免太過誇張,言過其實,然而考慮到新聞傳播的眼球效應,各大報刊也不介意借用亞當斯先生重新定義的所謂“大屠殺”作為報道標題,從而吸引讀者,好歹也能多賣出幾份報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