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喬安收到瑞貝卡寄來的一篇文章,是她親筆撰寫,以儘量客觀中立的角度,配合翔實的證據,綜述“傾茶事件”前因後果,澄清真相。

喬安看過以後,深感每一句話都說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就回信跟瑞貝卡討論了一下。

他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通訊,沒成想瑞貝卡隔天就把這篇政論印成了小冊子,署名“普布利烏斯先生”,施法喬裝僱傭報童,在萊頓城街頭散發。

在這個年代,公開發表政論無非兩個渠道,要麼登報,要麼在街頭散發傳單。

“小冊子”其實就是篇幅較長的傳單,只不過印刷成本比較高,而且通常也不是免費的。

在帝國內陸省份,也包括某些風氣偏保守的殖民地,存在出版審查機構,政府不允許私自印行和散發傳單,對於涉及政治和宗教的出版物,監管尤其嚴格。

但是在亞爾夫海姆殖民地,特別是從抵制土地稅的運動爆發以來,對散發傳單這件事就沒有采取過約束措施。

就連“警鐘”那樣**裸威脅茶葉經銷商及其家人的傳單都可以公開散發,瑞貝卡的政論文章通篇擺事實講道理,既沒有人身攻擊,更沒有喊打喊殺,按理說也應該被寬容的對待吧?

可惜現實卻並非如此。

這本小冊子散發出去的第二天,就在城裡引起軒然大波。激進派認為這是保皇黨人的反攻倒算,一方面組織筆桿子撰文反駁,一方面私下調查“普布利烏斯先生”的真實身份,試圖從物理意義上消滅這個可憎的敵人。

萊頓城議會下設的“公共安全委員會也”聞風而動,派人沿街搜查,回收那份宣揚“歪理邪說”的小冊子並立即銷燬,全城通緝署名者“普布利烏斯”。

這出鬧劇簡直令喬安啼笑皆非。

議會主席傑斐遜先生,曾著書立說宣揚人人都應享有“言論與出版自由”,而他主持下的議會卻不允許別人公開表達異議,這實在是一個活脫脫的黑色幽默。

恰巧就在全城搜捕“普布利烏斯”的同一天,雲網論壇上,有人發帖打聽亞爾夫海姆殖民地的動亂根源。

喬安也沒多考慮就把瑞貝卡的文章貼了上去,並且承認自己就是萊頓港本地人,親身經歷可以證明,“普布利烏斯先生”撰寫的這篇文章,所言句句屬實。

他在雲網上回答的問題,轉貼和引用的文章多了去了,也沒把這當回事。

然而事態的後續發展很快就失控了。

喬安貼出的文章在雲網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高漲的人氣很快就引起論壇管理員的注意,第二天就把這篇文章推薦到了“雲網新聞”版面的首頁,受到各國讀者廣泛關注,討論熱度直線上漲,多數局外人對受到走私集團裹挾的“傾茶事件”持批評立場。

雲網上的讀者不知道“314”這個暱稱背後的真實身份,但是萊頓港的有心人不難猜得出來。

6月11日,一個署名詹姆斯·卡倫德的記者,在一份小報上發表文章,指名道姓的宣稱萊頓學院的訪問學者喬安·維達就是所謂的“普布利烏斯”,“保皇派的鐵桿走狗”,“卑鄙的陰謀家和煽動家”,“試圖歪曲真相”,“汙衊醜化亞爾夫海姆人民抵制茶稅的正義行動”。

這份小報不在喬安的訂閱之列,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從瑞貝卡緊急發來的“短訊術”中瞭解到有人發表文章,給自己扣了一大堆莫須有的“帽子”。

喬安與詹姆斯·卡倫德素不相識,也不明白他怎麼會把“普布利烏斯”錯當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