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越想越是心情沉重。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生老病死是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如果有人顯然違背了這一規律,必將引起他人的關注。

無論這種關注出於善意還是惡意,都會使當事人感到如坐針氈,最終只能逃離熟悉的環境,更名改姓,換一個身份,在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過上一段時間,當週圍的人們也漸漸發覺他的異樣,就不得不再次逃往其它地方,更換身份,如此迴圈,永無止境。

直到有一天,厭倦了流浪,又不想在人們異樣的目光下生活,或許只能選擇逃離社會,避世隱居。

這樣一來,不就真變成一個離群索居的“怪物”了嗎?

喬安這輩子最大的心結,就是外公臨終前的那句囑託。

無論這對你來說有多難,多痛苦——千萬不要放棄人類的情感,不要放縱自己,變成一個離群索居的怪物!

這麼多年過去了,喬安從未違背過外公的囑託。

作為一個天性孤僻、恐懼社交的人,為了融入人群,為了融入社會,喬安已經付出無數努力。

這些努力如今都已經成為無形而又巨大的沉沒成本,沉甸甸的壓在他身上,使他寧死也不甘心認輸,絕不甘心承認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真正融入人類社會。

喝下“青春泉水”,生理年齡永遠停留在一生中的巔峰階段,對旁人而言可能是一樁求之不得的好事,喬安卻悲喜交集,彷彿正在背離自己畢生的追求,越是拼命往人群中擠,反而越是遠離人群。

反之,如果再給他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經過深思熟慮,會否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放棄喝下“青春泉水”?

這個問題,喬安不敢深入思考。

沒有誰能夠徹底擺脫人性的軟弱,只要他還是個人。

喬安也不例外。

他害怕自己即便經過深思熟慮,依舊捨不得錯失青春永駐的寶貴機會,明知道將來會有很多麻煩,最終還是會喝下那杯“青春泉水”。

人之所以為人,既包括生物學層面的定義,也包括社會學層面的定義,可悲的是這兩個層面偶爾也會發生衝突。

作為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拒絕喝下“青春泉水”就等於拒絕健康與美,這是違揹人性的。

作為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人,“永葆青春”必然會導致自己成為人群中的異類,倘若要求大眾不以看待異類的眼光看待自己,同樣是違揹人性的。

當兩種層面上的“人性”發生衝突,喬安隱約覺得這並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獨有的危機,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危機,遲早會有那麼一天,每個人都將對此感同身受。

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一面,都是與“他人”對立的異類,“他人”則是自我的地獄。

喬安但願將來的人們能夠找到一條普遍適用的救贖之道,使每個人的魂靈都能獲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