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德一本正經地反問道。

喬安一時不知該如何作答,乾咳兩聲,說道:“那你就繼續鍛鍊吧!到了卡呂冬島,記得多聽多記,但是不要貿然打聽敏感訊息,免得引人懷疑。”

“嗯嗯!主人放心,您的叮囑,俺都記著呢!”

結束與託德的交流,喬安取消“遙感術”,決定利用晚飯前的時間,也去鍛鍊一下身體,練習海姆達爾大師傳授的“鬥氣宗”基礎拳術。

……

喬安在服役之前撰寫的兩篇論文,如同莫里亞蒂教授預料的那樣,都順利發表在《奧法通訊》上。

其中關於奧斯塔湖恐龍騷亂之謎的那篇論文,發表在五月刊上,為他贏得65個學術積分。

評分不算太高,但是從編輯和審稿人的反饋意見來看,對喬安別出心裁採用的新聞調查式寫法都給予了好評,就像閱讀一篇驚險刺激的偵探,與那些枯燥晦澀的論文對比,尤其令人感到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之所以評分不高,是因為論文的技術環節太簡單,不過是黃泉蜂叢集寄生特性的一個特殊案例,只因涉及邪教、戰爭與陰謀等時下公眾關注的焦點,才顯得格外深刻。

總得來說,這篇文章的新聞價值和科普價值遠大於學術價值。

對喬安這樣的年輕學者而言,這類“輕量級”的文章是有益的嘗試,不妨偶一為之,卻不適合作為主攻方向,否則未免有浪費才華之嫌。

相對而言,同樣由喬安獨立撰寫,發表在《奧法通訊》六月刊上的另一篇論文,異界生物血液與魂靈對召喚法術強化效用的系統研究,就要“硬核”得多,獲得70分的好評。

短短半年內,喬安接連以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奧法通訊》上發表了三篇論文,考慮到在此期間他還被迫捲入戰亂,先後在亞爾夫海姆和米德加德兩地誌願服役,只能在戰爭間歇抽出很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搞學術研究,這旺盛到近乎變態的創作力,著實令人驚歎。

僅僅是這三篇論文的學術價值,就已經大大超出奧法學術界對一位去年才獲得“新星獎”的年輕學者的合理期待。

要知道,過往榮獲“新星獎”的那些所謂的少年天才,大多終其一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也就是一個“新星獎”而已。

過於早熟的天才們也往往容易早衰,隨著年齡增長,由青年而至中年,天才光環漸漸褪色,大多變成學術體系當中一個平庸的“螺絲釘”。真正能夠由“天才”順利晉級為“大師”級別的人物,少之又少。

喬安這半年來的表現,顯示出令人驚歎的巨大潛力。“天才”對他而言只是一個不足掛齒的頭銜,現在學術界不得不認真對待這個年僅15歲的“神奇小子”,破格將他納入到評判“大師”的體系當中,與那些早已成名多年的前輩學者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角逐一頂遠比“新星獎”含金量更高的學術“桂冠”。

這頂桂冠,就是著名的“艾伯頓獎”。

6月17日下午,喬安剛收到《奧法通訊》編輯部寄來的當月樣刊,就被富蘭克林院長抓去辦公室訓話。

剛走進院長辦公室,富蘭克林老頭就滿臉堆笑的對他說:“維達博士,我有一個好訊息要告訴你。”

“院長先生,什麼好訊息?”喬安好奇地問。

“這半年來,你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先後在《奧法通訊》發表了三篇高水平論文,‘石化效應’,‘奧斯塔湖恐龍疫情揭秘’,‘精血與魂靈’,在奧法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說真的,我真沒想到你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富蘭克林院長望著年輕的法師,滿臉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