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院長先生演示的施法方式,並不是一種值得年輕人借鑑的策略,考生們不得不擔心其隱含的風險。

藉助“高等內視術”,考生們不難發現,人偶標靶處在活體形態下,其身體屬性與普通成年人類相仿,力量、敏捷、體質、智力、感知和魅力都是10。

對這樣一個標靶施放惑控系法術,比如“深度睡眠”,如果施法者的實力不夠強,或者運氣不夠好,法術就有可能被人偶標靶抵抗,導致施法失敗。

雖說這個機率非常小,但是畢竟存在,沒有人願意在考場上冒險,更不想當著其他考生和考官的面丟人現眼,還是施展那些效果更直觀,不會被抵抗的法術更保險。

世上有些事,總是違背大眾的直覺。

比如“傻瓜”和“聰明人”這兩個群體,人們總以為傻瓜的想法很簡單,聰明人則多有奇思妙想。

然而有時候卻截然相反,恰恰是傻瓜的想法更加富有想象力,不合邏輯,難以預測;聰明人的想法反而大同小異——因為聰明人總會設法走捷徑,而捷徑往往只有那麼一兩條。

前來參加複試的考生,在同齡人中無疑當得起“聰明”的評價,在日常生活中也都顯得很有個性,但是當他們走上考場,選擇展示的法術卻出奇的相似——要麼是“火球術”,要麼是“閃電束”。

喬安的登場次序排在第47位,有充足的機會旁觀其它考生演示法術。結果從頭看到現在,總共不下10名考生上場丟火球,衝著人偶發射“閃電束”的考生也不會少於這個數。

這是怎麼了?

難道大家在考試前都私下約好了,只能演示“火球術”或者“閃電束”?

喬安搖搖頭,否定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畢竟還有個別考生選擇展示其它法術,比如“霜之新星”。

既然不是事先約定,為何那麼多人都選擇演示相同的法術?

稍加思索過後,喬安就醒悟這種現象的內在邏輯。

複試的目的是考驗考生的施法能力,顯而易見,只有當前掌握的最高環法術,才能體現出一個施法者的最高水平。

在場的考生,除了少數術士擁有6個施法等級,剩下的全都是5級法師,3環法術就是眾人施法能力的極限了。

在所有的3環法術裡,塑能學派的法術無疑具有最炫麗的視覺效果,而且魔力輸出比較穩定。

火球和閃電砸在標靶身上,該是多大威力就是多大威力,不存在被抵抗的可能,能夠給考官留下直觀且強烈的印象。

有這些潛在的好處,考生只要不是傻子,或者真的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當然會優先選擇展示塑能系法術,而“火球術”和“閃電束”就是最實用也最普及的3環塑能系法術,集中出現在考場上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喬安還是覺得,好無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