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還是有些不同的。

海崎新太只是恢復到17歲的樣貌,而不是回到17歲的世界……雖然他來到了這裡,世界卻並沒有他的駐足之處。

他只是作為一個實驗物件,重回高三生活一年供研究員考察由此產生的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方面的變化,結束了就要脫離這段關係,甚至不會有人記得他曾經來過,連照片、生活的痕跡也要一一抹除。

所以說,這是一個“如果我不是我”的故事。

作品涉及到了社會的職場弊病、失業導致的脫離社會、學生間的排擠現象、朋友間難解的誤會、傳達不到的戀情、被孤立之人成長的困難等問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日常,不驚心動魄,卻也足夠讓人左右為難。

每一個高中生、成年人都能在作品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海崎的問題並非出在能力上而是心態上;

日代是學霸,卻不善與人交流;

奈玲雖然好勝心強、對喜歡的男生彆彆扭扭,但善良、照顧朋友、能夠聽取意見,最後也勇敢表白收穫愛情;

大神表面與人交流溝通無障礙,實則是個十分害羞的孩子······

以虛構的“RELIFE”實驗為基礎,透過匯入成年人的思考方式,與青少年的思想進行碰撞,完成了角色間的有益互動,促進了相互的成長。

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聯絡,以及人的自我成長。

劇情說起來比較深刻,但作品的表達卻運用了輕鬆滑稽的手段,透過一個個或喜或悲的小故事,用年輕人的熱血和煩惱將海崎從孤僻封閉裡拯救出來,在細節中體現出引人深思的內涵。

雖然動畫銷售第一季暴死,完結篇還是粉絲眾籌出來的……但漫畫卻常年在comico平臺屠榜,章節均評論超過五十萬,側面可見品質一流。

這是高橋帶給這世界的第二份禮物。

·

“高橋老師,這部作品……好厲害。”

雖然只是看了前三話的草稿、聽了一遍高橋簡單敘述的主題,但小野已經被其中蘊藏著的巨大潛能所震撼了。

相比較於更看重故事趣味性的普通讀者,編輯所考量的內容會更多——世界觀的架構、人物行為的邏輯性、故事情節的推動力、代入感和賣點……

僅僅是前三話(高橋版本的前三話),《RELIFE》就已經把上面那些東西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漫畫本身立意不俗,再加上對高橋實力的信任……雖然看上去只是一部小眾的漫畫,但小野也不想把它拱手讓人。

當然,質量其實只佔一部分因素。

主要原因是……萬一這變成高橋老師一步步離開《星期三》的開始呢?那自己可就成了編輯部的罪人了。

“有瀨尾參與進來,第一話肯定能在週末之前完成。所以……下一期能進行連載嗎?”

高橋收回草稿,自信地看著小野。

《星期三》一期連載18個漫畫,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訪談、讀者評論、編輯點評、廣告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頁數在四五百之間。

其中,能穩定連載的漫畫有十四個左右,剩下的位置則是不斷流動的。在流動的作品裡,有新人試水的短篇漫畫,也有因為成績連續三週穩定在後三名而被腰斬的連載漫畫。

“這是我們的榮幸。”

小野握緊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