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倫佛(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為無為,有岸無岸”。
左柱也是八個字依次而下:
“身居龍淵,心達彼岸”。
妙生與莊璧南下了馬車之後,妙生指著無為寺說道:“我主陛下,每年秋冬之季會長住無為寺後山的蘭院。”
莊璧南道:“這便就是無為寺!傳聞無為寺在南詔國時期就馳名於海內。”
妙生道:“南無阿彌陀佛!這無為寺建於大唐貞觀九年。開山祖師是從天竺而來高僧贊陀崛多,後傳聞:觀音菩薩踏空而至於虛空頌一歇‘有為無為,有岸無岸。身居龍淵,心達彼岸’,由此得名‘無為寺’。”
莊璧南聽後受教,便於妙生一起進去無為寺旁的後山蘭院。這蘭院遍地月季,暗柔清雅。又見兩園丁在臺階之上擺放了兩排藏木香,依次用花盆排開,陣陣瀰漫清香,好是雅嗅。
據說蘭院是大理皇族子弟禪修與文武習所。蘭院建的古色古香,端莊典雅。正堂之上匾額上寫了“蘭亭別院”四個大字。
妙生指著牌匾上的四個大字說道:“四個大字所用的是瘦金體,這瘦金體為如今大宋皇帝所創,在我們大理與西邊的土蕃深受書法愛好者的推崇。”
莊璧南道:“我大宋皇上在藝術上,確實別出心裁。單說這瘦金體的字,筆跡勁瘦而不失其肉。筆法因‘風姿卓越,瀟灑靈動’而聞名天下。”
妙生道:“大宋皇帝藝術上獨樹成枝不假。但崇道滅佛,實非大宋之福、趙氏之福啊!”
莊璧南問道:“大師此話何意?”
妙生此時與莊璧南一邊在院內散步,一邊用右手捂住一串佛珠,大拇指劃數一顆顆的佛珠。嘆息一聲說道:“佛教雖然起源於天竺,但自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開始至今,盛於華夏。史書上記載的北魏泰武帝拓跋燾滅佛,正值壯年被宦官所弒。後來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三十五歲駕崩。三年後北周滅亡,可謂身死國亡。又後來唐武宗李炎滅佛,三十二歲英年早逝,他在位期間的‘會昌中興’也成了李唐王朝的迴光返照。最後,後周世宗柴榮滅佛,三十八歲駕崩。留下孤兒寡母,不到一年,被大宋所取代。所以,以史為鑑,大宋皇帝如今滅佛崇道恐非天下蒼生之福!”
莊璧南答道:“大師所言甚是!兒時聽先生曾言:這前三位皇帝的諡號和廟號裡都帶有一個‘武’字,再加後周世宗,所以四位皇帝滅佛運動又稱‘三武一宗之厄’。”
妙生雙手合十道:“南無阿彌陀佛!希望佛祖保佑兩國子民太平安康!”
此時行至正堂前,見堂門半閉,裡面有喧雜之聲。門前有兩英武侍衛,按劍守立。
一侍衛見妙生帶著莊璧南來當蘭院,侍衛上前恭敬,道:“大師好!振國公從土蕃運回一百株藏木香,獻於陛下,以便驅除蚊蟲之用。此刻陛下正與振國公在用午膳!”
妙生道:“這位公子是大宋成都府青城山‘煙雲雅筑’的少主,待陛下午膳之後我們要面聖請奏。”
妙生於莊璧南在堂前等候,只見室內上堂有兩座,右邊一男子約三十六七歲,面如冠玉,雍容華貴。身著黃袍,袍上繡有龍紋,頭戴金冠。這便是大理國皇帝段正嚴。段正嚴身邊也是一位三十來歲男子身著紫袍,玉簪螺髻,這便是大理國振國公高智昌。
室內君臣二人,與一宦官、兩侍女及門外兩侍衛。約過半刻,待君臣二人皆已微醺之際,突然之間,約兩百親兵持刀衝入別院,包圍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