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一重輪迴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輪迴漩渦中,在輪迴之力釋虐之後,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這裡只剩下了一片空蕩蕩,連楊澤屍體留下的鮮血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楊澤的氣息半點也沒有剩下,彷彿真的已經死透了。
或許是因為楊澤的氣息徹底消失不見,那輪迴之力也開始要漸漸地散開,中間又顯露出了一塊真空地帶。
在這真空地帶出現的剎那,突然間靈光一閃,一塊石頭出現在了這個位置,那塊石頭出現之後,石頭表面有著一點靈光閃爍了一下,在這一點靈光閃爍之後,更加璀璨的靈光出現了,隨後靈光包裹之下,有一抹紅色浮現。
起先只是一抹紅光出現,但隨後越來越多的紅色出現,開始誕生了血肉,隨後出現的第一團血肉開始增長了起來,從起初的一塊開始不斷地增多,血肉開始越來越龐大,開始出現軀幹。
軀幹之後四肢也開始出現,脖子,頭顱,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完整的楊澤再度出現了。
那塊輪迴石在楊澤的身體重新凝聚出來之後,直接爆碎開來,其內有著點點光芒飄出,這些飄出的光芒匯聚到了楊澤的體內,最終楊澤的身體開始微微動了起來,動了沒幾下,楊澤那緊閉的雙眼驀然睜開。
睜開的雙眼中滿是死氣,那死氣不僅是在楊澤的眼中出現,更是在他的身體內部的所有角落出現。
濃郁的死氣包裹著楊澤的身體,在這一刻楊澤像是一個死人一樣,但偏偏他沒有死,他的雙眼依然有神,他身上的氣血仍然澎湃,這也使得現在的他看起來過於詭異。
死氣環繞身體,重新凝聚肉身並且甦醒過來的楊澤現在手上掐訣,隨著他手上在掐訣,他身上的氣息也跟著波動了起來,那濃郁的死氣開始往他眉心位置匯聚了過去,大量死氣衝向他的眉心,他那重新凝聚的識海更是在這個時候開放了起來,將所有匯聚過去的死氣盡數吸收了下去。
那些死氣衝向他的識海,而他的眼神也在這個時候越發的明亮清澈了起來,身上的氣勢也開始逐漸的恢復。
約莫一刻鐘的時間過去,楊澤身上的死氣全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乃是輪迴境氣勢爆發了出來,現如今爆發出來的輪迴境波動,比起他以前任何一次爆發出來的都要來得強大,他如今的修為境界,已經超出了沒有渡過輪迴劫的輪迴境了。
“還差一點我就可以完全渡過這第一次的輪迴劫了,現在我該把這些輪迴之力重新收回來了!”
楊澤整個人勐然站起,雙手掐訣,輪迴漩渦再度旋轉了起來,在那旋轉之中又要釋放出輪迴之力對楊澤發動攻擊,但楊澤手上飛快掐訣,最後一個手印打出去之後,整個輪迴漩渦勐然靜止了下來。
出手一揮,輪迴漩渦開啟了來,楊澤身子衝出,重新出現在了圓盤中央位置,輪迴漩渦再度出現在了他身後,此時的輪迴漩渦較之前,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其內的輪迴之力,散發出了陣陣殺伐氣息。
輪迴境三重輪迴劫,第一次的輪迴死劫,就這樣被楊澤渡過去了,重新掌握了輪迴之力,楊澤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正式完成了突破,晉升到了一重輪迴境。
這一次突破他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危險,一切都很順利,縱使是被輪迴死劫的力量吞噬的時候,他也沒有半點慌張,因為有輪迴石在,他知道這輪迴劫,殺不了自己。
那輪迴石中蘊含著琅琊聖者的力量,琅琊聖者的力量一直保護著他,即便是他死了,琅琊聖者的輪迴之力也將他從輪迴死劫中撈了出來,讓他安全渡過了輪迴死劫。
“原來死亡是這樣的感覺,還好有琅琊聖者留下的輪迴石在,否則的話這一次我想要從輪迴死劫的力量下掙脫出來恐怕會很困難,置之死地而後生,感悟生死,方可渡過這輪迴死劫。”
楊澤站起了身,感受著體內增強了數倍的力量,他抱拳,朝著前方躬身一拜。
他這一拜,拜的是琅琊聖者,能夠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晉升到一重輪迴境,這一切多虧了琅琊聖者,如果不是琅琊聖者留給他的這些東西,他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就破境。
而且除了修為上的提升之外,實際上這一次他的戰力才是有了巨大的變化,琅琊聖者留下的東西太多了,相當於將自己一輩子所走過的路全部展現了出來,這讓楊澤受益匪淺,即便是師徒之間也難以有這樣的傳授。
“琅琊聖者前輩,這等大恩,晚輩不知要如何報答,晚輩只能夠幫助你們守護九州,盡全力完成你們的遺願!”楊澤輕語著,深深地拜著。
對於這些為了守護九州,最終戰死的前輩,楊澤心中是懷著敬意的,如果不是這些前輩,九州根本就不會有今天,他也不會有今天,更何況還有一些前輩,縱使是自身將要隕落,也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澤披後世。
他享受了這麼多前輩遺澤,縱使是拜這一拜又有何妨,他的身份再怎麼珍貴,在這些九州前輩面前,他仍然只是一個晚輩而已。
一拜之後,楊澤起身,他體內四肢百骸現在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初入一重輪迴境的力量,而是一重輪迴境巔峰的力量,距離引動第二重輪迴劫,也沒有多少差距了。
三十年的時間,他得到了許多好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琅琊聖者留給他的晶石中得到了不少感悟,由此才能夠有這麼巨大的提升。
他的神陽不滅身,還有第一層中修行到的心跳之術,都已經練到了大成境界,且在琅琊聖者的武道晶石中,他還找到了一門火系神通紅蓮火神怒和雷電神通虛雷電光閃,正好是對應神火怒和雷霆之圖,可以取代這兩門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