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朱延的心情十分複雜。

激動中帶著一絲恐懼,又摻雜著一些興奮。

從十二歲被立為太子,至今剛好十二年,每日過的日子也都是提心吊膽。

當今皇帝沒有其他的子嗣,不出意外的話,等當今皇帝殯天,他就成為大明王朝唯一合法的繼承人。所以,從成為太子的那日起,朝廷本應將他當做儲君來培養,可是,事情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順利。

先是太子太傅一職,本來他想要當時還是國子監祭酒的趙煥,可是卻被趙銓安排了翰林院的一個侍郎,而這個迂腐侍郎,每日除了孔孟之道,根本不傳授任何治國之道,更不會為他講權謀之術。

相反的,趙銓卻一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為難他羞辱他,這也讓他對趙銓懷恨在心,但是平日裡別人見不到皇帝,趙銓的權勢得到了空前的強化,甚至有些政令人事直接繞過了內閣下達,起初內閣的幾個大學士還懂得駁回,可趙銓控制了都察院,這些內閣終於還是都毀在了人言可畏之中。到了最後,內閣七位大學士,敢怒不敢言,被人戲謔為紙糊內閣。

皇帝住進西苑之後,朱延每日都會去西苑請安,可是卻見不到皇帝,最後竟被告知,以影響皇帝修行為由,直接禁止太子請安。這些年下來,除了三節兩壽,朱延一年到頭,根本見不到皇帝,就算見面,也都是隔著闈簾,說不上幾句話,就被趕走。

所以,朱延對皇帝的感情,十分淡漠。

朱延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到了十六歲。按照大明祖制,太子應該學習治理朝政,朱延也十分用心,召集到了幾名幕僚,管理宗人府和詹氏府,他在管理之中,察覺到了內廷的賬務混亂,許多賬務對不起來,於是洋洋灑灑寫了一片奏摺,要革除內廷弊端,實現內廷改革,準備呈給西苑。

幾個幕僚卻連忙阻止,事情雖然如此,但改革內廷,牽扯到的利益糾紛之多,根本不是一日兩日可以的,但朱延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做出突出的政績,好讓父皇刮目相看,結果可想而知。

奏摺遞上去後,石沉大海。

過了沒幾日,他手底下的三個幕僚,一個意外死亡,一個重傷,還有一個被逼著離開了太子府,原本為自己未來準備的班底,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時,朱延才意識到了對手的強大。

朱延的這個行為,也引起了內廷的重視,從此之後,宗人府和詹氏府的人,慢慢被換了個七七八八,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趙銓的監視之下。這讓他之後的日子如履薄冰,他想做的事,幾乎一件也做不成,不做事又會被趙銓以皇帝的命令申飭。

後來,還是太平公主解救了他。

她讓朱延主動請纓,前去留都金陵,表面上是學習治國之道,實則是遠離權力中心,在留都培養自己的班底。然而,趙銓對他的警惕始終沒有放鬆,在金陵的四年裡,他幾乎處於趙銓的嚴密監視之下。

甚至連太平公主跟他的事,也沒有逃過趙銓的耳目。

從金陵回京城,接連遭遇刺殺,讓朱延變得謹小慎微。

可是,事情並不如願。

朱延起初不明白,明明自己是皇帝的親生骨肉,大明王朝的唯一合法繼承人,皇帝又不理朝政,為何要如此針對自己,聖典夜後,李軼找到了他,向他坦陳絕密,朱延也不肯相信。

直到現在,看到了眼前這位「皇帝」,朱延徹底的醒悟過來,心中對範小刀和趙行心存感激,若非他們二人,自己恐怕還矇在鼓裡。

只是他知道,現在形勢不明朗。

哪怕有宋玉在,他控制了皇宮,可是皇宮之外,有邱懷仁的十萬大軍,只要對方一聲令下,這個皇宮將毫無抵抗之力。他不由想起了兩個

月前的那一場政變,如果不是範、趙二人最後力挽狂瀾,只怕現在皇宮裡坐著的,已是高陽王朱典了。

如今,唯一仰仗的,還是範小刀和趙行。

他的舅舅薛成,雖有數十萬兵馬,沒有旨意,不敢入京。

至於大將軍許虎,他有兵馬,也駐守在城外,但卻不可信。

朱延與他並沒有交情,而與他交情頗深的太平公主,一直以來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朱延在太和殿之中,走來走去。

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問了下時辰,已是三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