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想考狀元莫進來(第3/3頁)
章節報錯
當陽學堂是一座舊廟改建而成,四周牆壁斑駁,廟門破爛不堪,似乎隨時都有傾倒的風險,上面以烏木朱漆寫著當陽學堂四個大字。
院內頗為寬敞,北面是一片竹林,茂林修竹,微風一過,發出沙沙竹聲,南邊是一個菜畦,種得是茄子、黃瓜等常見果蔬,東南角有雞舍,養著幾隻蘆花雞。
學堂有些簡陋,但頗有田園詩意。
沒想到,堂堂的布衣神侯,號稱詩書畫三絕的李向晚,竟住在這裡。
學堂內,讀書聲朗朗,不絕於耳。
門口兩側,有一副對聯:“為人之道須敬學,想中狀元莫進來!”
李向晚青衣儒衫,頭戴一頂方巾,端坐其中,正在跟學生講述論語八倄,“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三人見他授課,聞言駐足傾聽。
李向晚又道,“聖人說,君子之道,當是不爭的,不但與人無爭,亦與事無爭,這不代表窩囊,而是一種處世哲學,儒釋道三家處世,各有不同,儒門講爭於不爭,道門講為與無為,佛門講舍與得,各有側重,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又有相通之處。”
李向晚旋即又講述了儒釋道三家,對這三種處世之道的異同之處,存在的意義等,講述過程中,既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又用現實中常見之事來作證,不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一堂課下來,三人才意識到,已是正午。
李向晚道,“今日便到這裡,回去後好好溫書。”
眾學生拜別而去,範小刀注意到,這些學生衣衫寒酸,破爛不堪,有些甚至連鞋子都沒有穿。
李向晚來到門口,看到三人,道:“又見面了。”
範小刀道,“我給先生帶個弟子來,想入先生門下。”
李向晚打量了一下小叮噹,道:“隨我來。”
三人來到側殿改成的書房,倒了兩杯茶,給範小刀與範火舞。
範小刀道,“我聽先生所講,與聖人知道不盡相同啊。”
“你也上過私塾?”
範小刀搖頭,他沒有讀私塾,但是山寨中有不少兄弟都是書生出身,還有的是詩書世家,宋金剛又是文武雙全,自幼四書五經傳授了不少,他不喜讀書,但刀劍威逼之下,學到了一些皮毛。
李向晚道,“聖人也是人,我也是人,他有見解傳授弟子,我亦如此,有何不可?”
“可這樣,他們無法考取功名了。”
如今八股取士,讀書只認朱子的四書五經,可李向晚根本不在乎這些,他涉獵甚廣,無書不讀,各種思想見解也融雜其中。
李向晚指著遠處對聯道,“這些人都是窮苦百姓的孩子,我教他們讀書識字,傳授做人的道理,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立足於世,至於功名嘛,不再我考慮之內。”
想到那句“想考狀元莫進來”,範小刀也有些明白了。
當年,他金陵李家乃百世望族,李家學堂,更是出了無數能人,朝野之中,門生遍地,可是李家被抄家之後,那些人紛紛與李家切割關係,明哲保身,也難怪他心灰意冷,就算是太子徵召,也辭而不去了。
範小刀道,“先生還是想要做事的不對嗎?”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李向晚道,“老夫沒有那番雄心壯志,只想能為這座城池的百姓,盡一份力,也不枉此生了。至於做官也好,當幕僚也罷,最終不過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或成為工具人,終究無法有自己的意志。”
範小刀問,“既然如此,當初先生又為何給太子寄出那一枚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