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主公早就說過得到諸葛軍師便如同魚兒得到了水,誰都曉得這話的重要意義。

劉備對於諸葛亮是非常重視的,當時他困居新野,對自己的前半生進行了一個徹底的反思。

找到了他自己的重大弱點,那便是“智術短淺”。

因為“智短”,不能正確的認識戰爭的形勢,特點,規律。

因為“術淺”,所提出來的對敵策略方針,往往不符合實際,只憑借主觀臆想,不是個理智對戰的人。

在過去的時候,他也曾在巔峰時期佔據富庶的徐州,但還是失敗了。

這既有劉備本人的緣由,更是其班子謀士太弱,在戰事戰略上缺少良計。

往前數數,糜竺等人出謀劃策,真的不能適應戰爭需要,若是沒有一個良好的謀士,他匡扶漢室的事業起不來。

但劉備在荊州也沒閒著,雖然被劉表利用擋住曹操,可兩人該和睦相處還是和睦相處,

同時劉備也廣泛的結交荊州在野的豪強人士,爭取荊州的人心。

畢竟在荊州,有相當一部分在野的人才。

因為他們看不上劉表,認為他保不住荊州,便拒絕做劉表的官。

三兄弟社團先是來了謀士徐庶,後面又經過推薦,才有三顧茅廬招徠了諸葛亮。

諸葛亮有過家世兩千石的輝煌,少年時期父母雙亡,跟隨叔父諸葛玄南下荊州。

叔父死後,他便開始了隱居生活,躬耕田地,常自比管仲樂毅,友人讀書求精,他只觀大略。

而且與荊州牧劉表是世交,同時也是親戚,同荊州掌權者蒯、蔡兩家也是親戚,聽聞與大公子劉琦的關係也是不錯。

荊州在野人士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臥龍鳳雛,士人徐庶先去投奔受到重用,隨後也舉薦諸葛亮。

如此這般,劉備才算是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

兩人雖是初交,但在見面之前,對於雙方早就透過中間人(眾多拉線的人)有了一定的瞭解。

一聊下去,諸葛亮身通時務,胸中有韜略,正是劉備他所需要的人才。

然後一陣交淺言深後,劉備屏退旁人,在密談當中,吐露出來。

當今漢室將傾,奸賊當道,天子蒙塵,欲信大義於天下,匡扶漢室的理想,問諸葛亮計將安出?

結果不僅沒有問住諸葛亮,諸葛亮反手就給他亮出來了一份大謀略。

如今天下除了劉皇叔之外,還剩下六股勢力,北方有曹操、公孫淵、韓遂馬騰等人。

南方就剩下孫權、張魯、劉璋。

至於交州士燮,根本就不算什麼勢力,他沒有外出爭霸的打算,蠻夷之地,沒人拿正眼瞧他。

而且諸葛亮預測只有曹操、孫權以及劉皇叔能夠在這些勢力當中存活下來。

其他全都會被消滅,到時候同曹劉三分天下。

但前提是要改變劉皇叔的軍事策略,把匡扶漢室的目標分為幾步走。

如今,在三兄弟社團非常弱小的情況下,能與曹操硬碰硬的對打,甚至是反過頭來去攻打孫權,都是不可取的。

雖然劉皇叔的策略是匡扶漢室,打曹操是必須要乾的事情,但不是現階段要做的事情。

現階段的主要規劃是讓三兄弟社團以弱變強,對曹老闆實行戰略上的防守,對江東聯合起來,把攻曹圖吳的戰術糾正,變成防曹聯吳。

曹操統一北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目前而言根本就沒得機會與他爭雄。

江東已歷三世,地勢險要,人民歸附,賢士為其所用,自然是要當做外援而不是圖謀江東。

至於圖謀也是說給外人聽的,以上才是他們兩個人的交底。

隨即諸葛亮為劉皇叔量身制定了一款奪取全國政權的策略,興復漢室的計劃,要分兩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