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少將軍關平的說要棄城而逃的話,劉敏忘記了咀嚼,眼前大好的形勢,少將軍以少數兵力力挫五溪蠻人的先鋒,為何又要撤走?

“很奇怪?”

關平開啟竹筒,往自己嘴裡灌了一口溫水。

“還望少將軍示下。”

“我們靠得住的也只有幾百老卒,可五溪蠻兵足有數萬之巨。”關平早就脫下了鎧甲,轉動了一下脖子:“難不成你想讓我五百破數萬?”

關平突然笑了笑,自己不是張八百,對面也不是孫十萬,要想實現這麼個目標,還得期望五溪蠻人的首領也是個軍師白給大家才行。

劉敏倒是想說經過方才的戰鬥,他差點脫口而出我就是這麼想的!

但自己對於軍事還不甚瞭解,此時只是不解少將軍的安排,只是出聲詢問道:“少將軍就沒想要守住益陽縣?”

“益陽乃是殘城,我們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千二百餘人,外有強敵,內有內應,城牆殘破不堪,你讓我如何守衛?”

“那少將軍為何不開始就選擇棄城而走,反倒選擇要打一仗呢?”

“危機從來都是一起來的,只要度過了危,便是我們的機!”

關平望著城外的屍體笑了笑:“哪有連面都不見一下,直接跑路的,怎麼也得會會這幫五溪蠻人,這一試探,不就試探出深淺來了!”

劉敏默然不語,對於關平作戰的思路,他有些跟不上,以前未曾正式接觸過這種思維。

大漢承平良久,漢末各家社團紛紛出現的時候,都缺乏軍事之才,等到作戰的時候,許多人不知道要如何做。

戰事越發的頻繁,各家社團為了提高將帥的戰術素養,大多向子弟傳授軍事鬥爭知識和技能。

軍事教育的物件,大多是將帥或者可能成為將帥的人和儲君,這也僅限於少數人。

建安年間,律法禁止將領以外的人傢俬藏兵書,即使是一縣之令,那也不行,兵法的傳播受到嚴格的控制。

故而劉敏雖然也算是士人,但家中真的沒有兵書。

一般的將帥也會自己進行學習,就像是曹老闆御軍三十餘年,手不釋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曹老闆曾經誇口,說長大而能夠勤奮的學習之人,也就只有他與袁遺(山陽太守,關東州郡起兵者之一)。

可是在大漢訊息傳播的足夠慢,曹老闆也只能看他身邊人的例子。

殊不知孫大帝自從統御江東以來,更是閱看三史,看遍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裨益,現如今正帶領大軍一打合肥,雄心壯志。

兩位主帥的區別是,曹老闆學習之後大受裨益,並且總結出了自己的思想,作戰那也是勝多敗少。

而孫大帝是看完兵書後,自以為大有長進,經常不死心的A了上去,然後不出意外的打出了GG,成為白給的物件。

對於下屬而言,孫大帝自己學習完之後,還不忘向著屬下悟性不錯的將領,如呂蒙與蔣欽二人安利。

兩個大將之中不喜歡看書的代表,孫大帝經常邀請他們一起來學習,期待著大家共同進步,一起提高自身的軍事素養,為江東擴土事業做出貢獻。

結果他的兩名屬下自從看書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只有孫大帝這個學渣依舊原地踏步,依舊白給。

後來孫大帝發現比不了他們兩個,又把非常貼心的找了兩個替代品,也就是淩統的兩個八九歲的兒子,帶在身邊,讓他們與自己一同學習兵法。

反觀曹老闆,經常在軍中普及軍事學術,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

曹老闆要求麾下的將領要學習孫子以及孟德新書,對於兒子,不管是曹丕還是曹植,都曾接受過其父指點兵法。

若是麾下戰將對於孫子有不懂的地方,曹老闆會專門為他們做註解釋,

而軍事教育以兵法、軍事歷史以及軍事技藝為內容,要求受教育者讀兵法和軍事歷史,領悟知識。

不是為了讓儲君治經當博士,而是要懂得基本的軍事,心裡要有譜。

“雲亭沒有看過兵書?”關平瞧著城下的蠻兵把最後一具屍體都給搬走了。

“少將軍說笑了,我又能從哪裡得到兵書呢?”劉敏嘆了口氣道:“吾父輩皆不習兵法,焉能如賈逵一樣,被其祖父口述兵法數萬言。”

關平對於賈逵之事不甚瞭解,反正是個厲害的人物,光是能讓平民甘心與他一同赴死,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

“你也是荊州士人,就沒有什麼渠道嗎?”關平著實沒有料到對於兵法的傳播上,會如此落後。

劉敏自然是知道關平有其父教導,再加之從小他也算是在戰爭裡打滾,經歷的多了,自然也就覺得兵法不是那麼難學的。

“少將軍有所不知,若是想要學習軍中技藝,一般只能在豪強的莊園之內或者是軍中。”

“豪強莊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