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上,這種導彈已經實現了國產。

實際上,包括導引頭與資料傳輸器在內的核心裝置依然需要從美國進口,而且價格一點都不便宜。

顯然,如果美國關閉出口渠道,印度就無法生產AIM120A。

相對而言,AIM9X的儲量最多。

當時,印度空軍至少庫存了1200枚AIM9X。

問題是,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空戰已經進入了超視距時代,像AIM9X這樣的格鬥導彈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打了兩天,雙方的戰鬥機也就進行了一次格鬥空戰。

在雙方所取得的戰果中,超過80%屬於中程空對空導彈,而格鬥導彈擊落目標所佔比例還不到兩成。

事實上,雙方的戰鬥機都在儘量避免進行格鬥。

美國的導彈如此,俄羅斯的導彈也是如此。

因為大量採購了Su30MKI,所以印度空軍一直在從俄羅斯採購R77D與R73等先進空對空導彈。

可惜的是,俄羅斯並沒有出售導彈的生產線,甚至不允許印度進行組裝。

戰前,印度庫存的R77D高達2000枚。

看上去很多,實際多嗎?

顯然不夠多。

為什麼?

印度空軍有300多架Su30MKI,平均分下來,一架還不到8枚,而Su30MKI在執行制空任務的時候,最多能攜帶10枚R77D,一般也會掛上8枚,即儲備水準,還沒達到一個出動波次。

此外,R77D的效能著實不怎麼樣。

打了兩天,印度空軍用掉了大約200枚R77D,只擊落了21架巴基斯坦戰鬥機,平均下來,要接近10枚R77D才能擊落一架。

從擊落比來看,R77D也就AIM120D的一半左右,比AIM120A還稍微差一點。

至於R73,不但效能差,也幾乎用不上,因為Su30MKI的飛行員會盡量避免跟JF20進行格鬥。

儲量最少的,其實是法國的導彈。

當初,在採購“陣風”的時候,印度空軍順帶購買了700多枚“米卡”,平均一架“陣風”能分到20枚。

問題是,這些“米卡”有一半是格鬥型!

此外,使用“米卡”的還有“幻影”2000。

也就是說,平均每架“陣風”能夠分到的中程型“米卡”也就幾枚。

當然,“米卡”的效能也是最糟糕的。

因為在設計的時候,要做到一彈兩用,照顧到格鬥導彈的高機動性要求,所以“米卡”的整體質量受到嚴格限制,成為了世界上最輕的中程導彈,而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射程也最短。

嚴格說來,“米卡”甚至不算中程導彈。

為什麼?

其40千米的射程,連一些射程稍微遠一點的格鬥導彈都比不上。

要知道,以色列的“怪蛇6”格鬥導彈有超過40千米的射程,而歐洲聯合研製的格鬥導彈也有40千米的射程,AIM9X這種輕型格鬥導彈都有30千米的射程,華夏的PL10達到了40千米。

其實,這也是“陣風”一直沒有參加戰鬥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