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的第117日,在經過一週的磋商之後,印巴雙方的第一階段談判結束。

當天,巴基斯坦當局就宣佈,將在24小時之內開始從阿姆利則撤軍,並且逐步將治安工作移交給私營安保公司。

同一天,聯合國向“安固”公司支付了6億美元。

按照合同,在未來的半年之內,“安固”公司將承擔阿姆利則的治安工作,並且負責向難民分發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接受聯合國相關機構的監督。

至於之後是否延長合同,得由實際情況決定。

半年就夠了?

顯然,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雖然沒有辦法做出準確的統計,但是以當時的情況,阿姆利則的難民肯定遠遠超過了戰前的居住人口。

哪怕按照最保守的估計都有1000萬,也許都達1500萬。

半年時間,能夠安頓這麼多的難民?

別說印度,換成任何一個國家都辦不到。

顯然,只要這些難民在,那麼在阿姆利則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就不會結束,印度軍事政府就不會接管。

當然,也沒辦法接管。

為啥?

在大量***湧入之後,阿姆利則已經成了***的地盤,而逃到這裡的***肯定不相信印度軍事政府。

此後,聯合國劃撥的救援款項一再增加,最終高達180億美元。

顯然,在阿姆利則的“維和”行動也一再延長。

問題是,聯合國可以根據相關的規定,為當地的戰爭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卻沒辦法繼續為僱用私人安保公司而提供更多的款項,也很難透過正常的渠道,籌集到每年高達十多億元的維持費用。

要知道,如果真的有維和需要,就應該派遣維和部隊。

那麼,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雙方第二階段談判的關鍵問題。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包括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內,都認為印巴雙方應該看得更長遠一點,不要糾結小問題,但是從維持印巴雙方的關係來看,阿姆利則問題必須得到妥善的解決。

為啥?

現在的阿姆利則,已經不是戰前的阿姆利則了。

數百萬***,改變了阿姆利則的人口結構,也就成為了印巴矛盾的新焦點,甚至可以說是死穴。

因為阿姆利則本來就是印度的城市,所以跟克什米爾相比,矛盾更加突出。

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必將成為印巴下一場衝突的爆發點。

那該怎麼辦?

在最初的時候,印度軍事政府寸步不讓,一直堅持在跟巴基斯坦簽署停戰條約之後,就要出兵收復阿姆利則,並且接管整座城市,讓阿姆利則回到印度的懷抱,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可能嗎?

巴基斯坦當局根本不可能答應。

為什麼?

在阿姆利則有近千萬***!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印度的一億多***一直遭到壓迫,因此在巴基斯坦軍隊包圍了阿姆利則之後,各地的***紛紛湧向阿姆利則,其中很多試圖透過阿姆利則去巴基斯坦,即逃離印度。

只是,巴基斯坦顯然無法接受數百萬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