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印軍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甚至沒有積極發起進攻。

為啥?

進攻還有意義嗎?

阿姆利則的守軍已經完蛋了,哪怕還有近十萬官兵在城區裡面混戰,也跟全軍覆沒沒有區別。

發起進攻?

就算打退了巴軍,又能如何?

派部隊去對付叛亂的軍隊?

還是說,趁機發起反擊?

或者收拾殘局,比如安頓數百萬遭到戰火荼毒平民?

對印軍來說,這些都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而且沒有多少意義。

就算要收復阿姆利則,也用不著動用主力部隊。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印軍高層並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

別的不說,印軍總參謀部連一份應急預案都沒有。

按照之前的計劃,應該是守住阿姆利則,然後裡應外合,擊潰入侵的巴軍,在趁勢反攻殺入巴基斯坦境內。

不管是制訂計劃,還是做出調整,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當然,只是擊潰巴軍,就已經不可能了。

為啥?

巴軍有6個裝甲旅!

雖然其他的都是步兵旅,但是大部分步兵旅都有主戰裝備,戰鬥力並不在印軍的機械化步兵旅之下。

也就是說,趕到賈朗達爾的印軍增援部隊,仍然不是巴軍的對手。

此外,印軍對俄製坦克確實沒有多少信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戰鬥中,印軍的T90S就沒有戰勝過“哈立德2”,很多時候連“哈立德”都打不過。

相反,在裝甲會戰中,巴軍坦克總能壓著印軍的坦克打。

雖然這些T90來自俄羅斯,而且是俄軍的現役裝備,肯定比賣給印度的T90S好,比印度自行生產的T90S更好,但是在交付之前,俄軍拆掉了很多敏感裝置,直接導致坦克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此外,俄羅斯也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先進技術。

就拿觀瞄系統來說,俄軍自用的T90仍然非常差勁。

有趣的是,俄羅斯沒有提供配套的彈藥,特別是至關重要的穿甲彈!

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