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那可是10多萬官兵。

首先受到影響的,還不是印軍的高階將領,而是印度總理。

為啥?

就在當天晚上,印度總理遭到了眾多在野黨的抨擊。

不是說不應該發動這場戰爭,而是印度總理似乎沒有統帥軍隊的能力,也就沒有資格統帥整個印度。

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度總理為了平息國內的憤怒情緒,在次日就公開宣佈,拉合爾印軍前線總指揮叛國。

隨後,印度當局羅列了一份名單,上面包括前線部隊的所有高階軍官。

這些人,全都被視為叛國者。

可笑的是,在這份名單上的一些軍官,其實已經在之前的戰鬥中為國殉難,戰死在突圍的沙場上!

其實,由此事也能看出,為什麼那麼多投降的印軍官兵不願意在戰後被遣返回國。

他們已經在戰場上拼盡全力,他們不應該為失敗承擔責任,更不應該成為印度當局推卸責任的替罪羊。

其實,應該承擔責任的就是發動戰爭的印度總理。

此外,還有胡亂指揮的印軍高層。

有趣的是,這些人,非但沒有承擔責任,還都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十幾億印度人頂禮膜拜的領袖。

當然,巴基斯坦不會因此停止戰鬥。

開戰的第17天,巴軍在查謨發動總攻。

這次,不是倉促發起進攻。

其實,按照巴軍的作戰計劃,不管拉合爾那邊的印軍有沒有投降,都會在這天上午發動攻打查謨的作戰行動。

當然,查謨也是巴軍作戰計劃中,最後一座需要攻佔的大城市。

按照巴軍的戰略計劃,在打下查謨之後,就可以考慮跟印度進行停火談判了。

如果印度仍然不肯談判,那就對兵力部署做出調整,從查謨與拉合爾出發,攻入印度本土。

簡單的說,之前的戰鬥,都是在實現戰略目的。

接下來嘛,就是以戰促和。

只是,查謨不是拉合爾,更不是斯利那加。

雖然守衛查謨的印軍還不到10萬,也沒有多少重型裝備,但是攻打查謨的難度遠在斯利那加之上。

為啥?

查謨就挨著印度本土。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打得非常艱難。

用了一個白天,巴軍才撕開印軍設在郊外的防線,推進到城區裡面。

在進入到城市戰階段之後,進攻變得更加困難。

當然,對巴軍來說,需要的其實只是時間。

至於守衛查謨的印軍,除了士氣與鬥志,也沒有別的可以依靠的了,因此說是負隅頑抗也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