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內亂(第2/2頁)
章節報錯
別忘了,阿盟集團的產油國已經開始對印度實施石油禁運,而且範圍還在擴大,比如開始限制第三方替印度代購石油。
雖然有一定的戰略儲備,但是要不了多久就要耗光。
在此之前,印度當局還能夠用盧比支付相關的款項,然後透過正常方式兌換,從而降低採購成本。
顯然,在戰爭期間,這就不可能了。
雖然美國當局一直聲稱支援印度,也確實為印度提供了一些幫助,但是美國的頁岩油開採商可不這麼看。
在開戰後不久,美國的幾家頁岩油開採企業就向印度提出,只接受現款交易,而且得使用美元,即印度在購買頁岩油的時候,在油輪離港之前就得付款,而且必須是印度本來就很緊缺的美元。
美國都是如此,俄羅斯就更加如此了。
雖然俄羅斯總統一再表示對印度的處境感到同情,但是在石油貿易上,依然堅持印度支付現款。
當然,俄羅斯沒有那麼苛刻,要的只是歐元與華元。
印度有那麼多的外匯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連石油貿易都是如此,軍火貿易就更加如此了。
可以說,當時除了美國與日本提供的有限的軍事物資援助,印度幾乎沒辦法從國外獲得軍火。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沒錢。
相對而言,能源的問題較為突出。
在開戰的第10天,考慮到戰爭還會持續很久,印度當局公佈了第一份禁售令,開始限制國內的能源消費。
在道禁售令,成為了引爆印度國內矛盾的導火索。
為啥?
在很多偏遠地區,汽油、柴油與煤油是主要能源。
要知道,印度的國家電網並不發達,很多偏遠地區靠油燈照明,有的地方甚至需要用柴油機發電。
此外,印度各個大城市的居民也需要各種燃料來維持正常的生活。
當然,受到限制的平民,肯定不是富翁與官員。
其實,很多印度富翁有自己的油庫,有的甚至能夠自行走私石油。
考慮到即將到來的夏收,還有馬上就要到來的旱季,印度各地對能源的需求本來就比平常多。
現在,限制石油消費,必然會對生產產生影響。
這意味著,很多印度人會喪失一年的勞動成果。
可見,印度的國內局勢一點都不容樂觀。
可惜的是,印度當局並沒有認清這一點,或者說是不肯承認,而且還在想方設法轉移國內矛盾。
怎麼轉移?
當然是向外轉移。
按照印度當局的宣傳,現在的困難處境,就是***的罪,因為眾多阿盟產油國不再向印度出售石油。
當然,也是巴基斯坦的罪。
還有華夏。
總而言之,印度遭遇的所有苦難,都是在這些國家所造成的,而印度當局一直在為人民謀福利。
當然,印度也一直在抗爭。
印度當局不肯談判,還要繼續打下去,那麼這場戰爭也就只能繼續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