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總參謀部給他們下達的是死守斯利那加的命令,而幾萬名官兵選擇投降,那麼在戰後遣返回印度,必然遭到迫害。

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

半個多世紀前,在那場邊境衝突過後,被遣返的印軍俘虜就受到了歧視,其中很多還遭到迫害。

關鍵就是,斯利那加的印軍總指揮的祖父就是那場衝突中被俘的一名印軍軍官。

既然印軍主動投降,巴軍肯定是非常歡迎。

其實,斯利那加的印軍繳械投降,也給巴軍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為啥?

至少,用在該方向上的巴軍能夠解放出來,提前開始掃蕩印刻克什米爾地區的行動,加快取勝的步伐。

當然,麻煩也不是沒有。

在佔領斯利那加之後,巴軍首先要考慮的還不是怎麼安置幾萬印軍戰俘,而是如何餵養幾十萬平民。

要知道,印軍投降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儲備的食物用光了。

為此,巴軍不得不調動C130運輸機進行空運。

當然,也不得不在斯利那加多花幾天時間來穩定局勢,包括運走印軍戰俘,不可能像設想的那樣立即把部隊派出去。

到了白天,巴軍把重點轉向了查謨。

在佔領了斯利那加之後,對巴軍來說,查謨就是最後的目的了。

只要打下查謨,巴基斯坦就能迅速掃蕩整個印控克什米爾,從而達成基本戰略目的,也就可以坐下來跟印度談判。

當然,前提是印度願意談判。

只是,查謨不是斯利那加。

關鍵就是,這裡不存在糧食不足的問題,而且印軍對平民的控制力度更強,守軍的兵力也更多。

此外,印軍還有足夠多的重型裝備,特別是大口徑火炮。

其實,整個白天,巴軍都在查謨外面轉圈,並沒有攻入城區。

為啥?

按照巴軍制訂的計劃,至少要用3天,甚至5天才能打下斯利那加,而在佔領了斯利那加之後才是強攻查謨。

也就是說,巴軍是按照3天的時間來為攻打查謨做準備。

當時,圍攻查謨的巴軍,有很多都還沒有完成戰前準備。

顯然,就算斯利那加的印軍投降了,巴軍也不會在準備不到位的情況下發起攻打查謨的行動。

按照巴軍的意圖,如果能夠像斯利那加一樣,讓查謨的守軍投降,那就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