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可以,最好能夠從那裡撤退。

為啥?

斯利那加有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唯一的一座機場。

哪怕只是一座小型機場,也足夠讓戰術運輸機起降了,而印度空軍有幾十架效能還不錯的C130運輸機。

更重要的是,在斯利那加有衛星通訊電臺,還有一條直接通往新德里的電話線。

總而言之,只有斯利那加才能跟後方取得聯絡。

其實,在這個時候,印軍錯過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反擊機會。

什麼機會?

當時,印軍已經獲得了較為可靠的情報,而從戰後公佈的資料來看,這份情報來自美國的情報機構。

什麼情報?

巴軍已經在斯利那加西面與東面突破,三路突擊部隊已經挺進了數十千米。

雖然西面的兩路巴軍在向南突擊,很有可能是衝著查謨去的,但是東面的那路巴軍很有可能會包圍斯利那加。

可惜,印軍並不相信巴軍能夠在一夜之間突擊數十千米。

如果當時印軍相信了美國提供的情報,就應該指揮斯利那加的軍隊發起反擊,首先打垮在東路突擊的巴軍。

結果,印度並不相信這份情報,認為那只是巴軍的小股特種部隊。

按照印軍的判斷,巴軍的主力在南面,也就是從錫亞爾科特殺來的那支裝甲部隊,北面只是佯攻。

說得更直接一點,巴軍在北面佯攻就是希望印軍把部隊派往斯利那加,而不是去加強查謨的防禦部署。

當然,印軍做出這個判斷也有一點道理。

什麼道理?

在克什米爾突擊的都是山地部隊,而山地部隊幾乎都是步兵,因此就算打到查謨,也很難對查謨構成威脅。

用步兵攻列印軍在克什米爾的第一軍事重鎮?

顯然,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在如此,在搞清楚情況之前,印軍並沒有阻止克什米爾地區的山地部隊向斯利那加彙集。

不管怎麼說,守住斯利那加比守住幾條山谷重要得多。

只要守住了斯利那加,什麼都好說。

其實,印軍還一度認為,巴軍想以偷襲的方式攻佔斯利那加,派遣裝甲部隊攻打查謨都只是佯攻。

為啥?

斯利那加在印控克什米爾的中心地區,只要攻佔了斯利那加,就能夠迅速掃蕩除了查謨之外的其他印控克什米爾地區。

如果巴軍覺得無法打下查謨,就有可能以斯利那加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其實,印軍的這些判斷都沒有錯。

關鍵就是,巴軍的突擊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完全打亂了印軍的作戰部署,讓印軍根本來不及調整部署。

可見,這就是突擊速度的重要性。

只是,巴軍並沒有就此停下。

當天上午,巴軍的主力部隊登場。

同樣是一支裝甲部隊,不過不是來自錫亞爾科特,而是來自傑赫勒姆,也就是查謨西面的巴基斯坦邊境重鎮。

到此,攻打查謨的作戰行動才算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