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巴基斯坦西部的戰略公路與鐵路已經修通,但是在橫貫巴基斯坦的交通幹線上,東部的公路與鐵路依然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是連線巴基斯坦南北的大動脈,也是巴基斯坦軍隊必守的戰略要點。

只要拉合爾淪陷,巴基斯坦就將變得極為被動。

別忘了,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就是敗在拉合爾。

因此,巴基斯坦需要透過空中打擊的方式來扼制印度的地面進攻,為拉合爾的守軍爭取到時間。

有趣的是,在進行反擊之後,巴基斯坦並沒有讓部署在伊斯蘭堡附近的重病集團南下支援拉合爾。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巴基斯坦或許是擔心部隊在運動中遭到轟炸。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

雖然在第一輪交手中,巴基斯坦空軍表現驚人,一舉擊落了50多架印度戰鬥機,自身的損失卻微乎其微,但是在總體實力上,巴基斯坦空軍依然不如印度空軍,而且巴基斯坦空軍並沒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更何況,印度空軍還有數十架F35AI。

如果沒有戰場制空權,就讓地面部隊大範圍轉移,後果將難以設想。

以印度空軍的實力,肯定能調集上百架戰鬥機,對從伊斯蘭堡南下,前往拉合爾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發起打擊。

只是,印度空軍並沒有在天亮前發動第二輪空中打擊。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印度空軍的作戰計劃中,當晚確實還有一次空中打擊,重點對付拉合爾附近的巴基斯坦地面部隊。

那麼,印度空軍為什麼沒有再接再厲?

很簡單,損失太大了。

顯然,在開戰之前,印度空軍的高階將領肯定沒有想過,會在第一輪攻擊中損失50多架作戰飛機。

要知道,這個損失率超過了百分之十。

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印度空軍覺得能夠把損失率控制在百分之一左右,最多不會超過百分之二。

也就是說,印度空軍認為最多會損失十架戰鬥機。

與慘重的損失相比,印度空軍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六十的打擊任務,而且其中一些是否真的完成,還值得商榷。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只損失了幾架戰鬥機,完全可以忽略。

顯然,巴基斯坦空軍還有足夠的戰鬥力,而印度空軍已是強弩之末,繼續發動第二輪打擊,只會遭受更慘重的損失。

當然,這也與巴基斯坦的反擊有關。

在第一輪打擊結束的時候,印度軍方發現,部署在新德里西南的,原本計劃充當前鋒的地面部隊遭受了重創。

也就是說,地面進攻必須推遲。

如果地面進攻不得不推遲,就肯定得對空中打擊做出調整,也就沒有必要按照原計劃發動第二次襲擊。

可以說,印度空軍並沒有在這次突襲中佔到便宜。

在突襲結束的時候,印度空軍才發現,有沒有突襲都一樣,因為接下來仍然得跟巴基斯坦空軍爭奪制空權。

不管是進攻,還是防禦,都需要制空權。

接下來,誰能掌握戰場的制空權,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並且在不久之後取得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