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不對稱競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在2021年才面世的JF30來說,2026年其實就是大限。
不止有前面提到的,來自F35A的競爭,還有更大的問題。
從國際軍火市場的角度來講,JF30其實就是一個攪局者,或者說是改變了整個先進戰鬥機市場的遊戲規則。
為什麼這麼說?
拿FC31比較一下就能看明白。
從總體是講,FC31其實是針對F35A弄出來的,即FC31在各個方面都以F35A為主要參照目標。
那麼,FC31就是衝著F35A去的,也就是跟F35A直接競爭。
正是如此,FC31也是典型的多用途戰鬥機,而其擁有的優勢,其實主要就體現在價格上。
說白了,就是用華夏的人力成本去競爭。
當然,FC31針對的,其實也主要是那些買不到F35A的國家,因此受其威脅的其實是歐洲與俄羅斯的先進戰鬥機。
在總體上,FC31對F35A的威脅並不是很大。
說得特切一點,F35A吃了肉,FC31喝了湯,兩者一同瓜分了四代機的市場,不給歐洲與俄羅斯留下半點機會。
正是如此,FC31的出現,並沒有對美國產生多大的衝擊。
那些想要購買F35A的國家,依然會排隊等候,而不是說FC31更便宜,就放棄了購買F35A的努力。
在這一點上,沙特等國表現得最為突出。
不管對FC31表現出了多麼濃烈的興趣,沙特也一直在為獲得F35A努力,最多隻是把FC31當成了備胎。
JF30呢?
顯然,截然不同。
關鍵就是,JF30側重的不是多用途效能,而是F35A的短板,或者說是F35A最受詬病的效能缺陷。
制空作戰能力,說得更細一點就是機動效能。
要知道,購買F35A的國家,未必全都需要多用途戰鬥機,很多中小國家需要的是制空戰鬥機。
就這一點,JF30就對F35A構成了嚴重威脅。
說白了,JF30是針對F35A的效能短板,直接跟F35A競爭,而不是像FC31那樣去搶奪EF2000、“陣風”與Su35的市場。
更關鍵的是,F35A根本無法跟JF30競爭。
為什麼?
F35A在設計的時候就定位於多用途戰鬥機,以對地打擊為主,制空是次要任務,甚至是非關鍵任務。
名義上,F35A主要取代F16,實際上,跟F16有著天壤之別。
要知道,在研製F16的時候,美軍是鐵了心的要用其與F15搭配,因此F16在立項的時候極為重視制空作戰能力,欠缺的只是搭載大型雷達的能力,在敏捷效能上,F16甚至還在F15之上。
雖然F16最終發展成了多用途戰鬥機,但是是從制空戰鬥機而來,要做的不過就是增加大量對地打擊所需要的裝置,是在做加法,是在透過捨棄機動效能來獲得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
顯然,做加法要比做減法容易得多。
F35A定性為多用途戰鬥機,要向制空方面發展,就得做減法,也就是去掉大量根本用不上的裝置。
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說得嚴重一點,如果要透過改進來提高F35A的制空能力,也就是機動性,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架戰鬥機。
別的不說,只是結構上的改動,其設計工作量就非常巨大。
可見,在設計定型之後,F35A要想提供空戰效能,唯一能夠指望的,也就只有增強雷達等系統的效能了。
可惜,這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