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風向突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提案獲得透過之後,穆罕默德王儲立即表示,只要伊朗撤走所有部署在伊拉克的軍事人員,沙特與阿盟國家就會撤兵。
隨後,阿聯酋、阿曼、科威特與約旦也做出了同樣的回應。
這下,皮球踢到了伊朗腳下。
雖然伊朗從來沒有承認出兵伊拉克,但是十多萬伊朗軍人進入伊拉克,是沒有辦法否認的事實。
更何況,伊拉克出現了大量伊朗製造的主戰裝備。
如果伊朗不肯答應撤兵,那就要為衝突負責。
到時候,沙特就有充足的理由指責伊朗擴大了伊拉克內戰,以此號召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
問題是,現在撤軍合適嗎?
沙特等阿盟國家敢於答應撤軍,只是因為已經把拉扎克政權武裝了起來,而且拉扎克政權在戰場上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優勢。
當時,迪瓦尼耶與納傑夫已經被政府軍攻佔,庫特也被政府軍包圍。
因為得到了阿盟國家的權力支援,所以伊拉克政府軍氣勢如虹,大有一鼓作氣打下巴格達的架勢。
卡里姆政權呢?
在退到卡爾巴拉與希拉之後,叛軍在正面戰場上已經無路可退,再退的話,就是巴格達了。
庫特方向上,叛軍的處境也不是很理想,未必能夠解除政府軍的包圍。
更重要的是,打到這個時候,叛軍已經沒有多少重武器了。如果沒有伊朗的援助,叛軍根本打不過政府軍。
要知道,政府軍一直不缺重武器。
只要伊朗在這個時候撤軍,政府軍就會發動猛攻,而缺乏重灌備的叛軍,未必能夠守住巴格達。
丟掉巴格達,叛軍還能在哪裡立足?
巴古拜,還是拉馬迪?
別忘了,巴格達是伊拉克的交通樞紐中心,丟掉巴格達,等於北面的城鎮全在政府軍的威脅之下。
再往北,就是庫爾德人控制的地區。
可見,在扭轉局勢,至少是獲得區域性優勢之前,叛軍依然得依靠伊朗,也就不能從伊拉克撤軍。
這下,問題來了。
沙特等阿盟國家已經佔據了外交與道義的制高點,伊朗卻沒有多少選擇餘地,甚至連時間都不夠。
當天,華夏當局就表示,對沙特等阿盟國家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感到由衷的高興,並且願意跟所有熱愛和平的國家一道締造和平,共同捍衛和平,打擊與對付所有威脅與破壞和平的極端勢力。
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外交辭令。
其實,華夏也很少使用如此直接的外交辭令。
任何人都能聽出,華夏的耐心已經快用光了。
更重要的是,這份外交宣告還在暗示,只要沙特等阿盟國家從伊拉克撤兵,華夏就會解除軍事禁運。
到時候,沙特等阿盟國家就能從華夏購買武器裝備。
到這一步,伊朗還有別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