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窮怕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購買24架J10C,租用24架FBC1,伊朗能夠立即獲得這兩種急需的戰鬥機,而且把自身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
很簡單,如果多用途型的J10C的研製工作遇到麻煩,還有FBC1能夠使用。
價格嘛,完全在伊朗的接受範圍之內。
採購24架J10C,總共18億美元,其中包含了地面保障裝置,而24架FBC1的年租金僅為7200萬美元。
如果華夏能夠在五年之內開發出多用途型J10C,伊朗將用20億美元採購24架。
到時候,如果伊朗打算保留24架FBC1,只需要再支付5億美元。
也就是說,伊朗能用44.6億美元買來48架J10C,或者花51.6億美元買來48架J10C與24架FBC1。
這個價格,絕對公道。
要知道,俄羅斯為30架Su27SK與30架Su24開出的價格就高達40億美元。
如果把Su24換成Su30MK,伊朗得拿出60億美元。
要是伊朗堅持購買Su35,俄羅斯也答應的話,那麼30架Su35與30架Su30M的總售價將超過100億美元。
伊朗有這麼多錢嗎?
就算有,拿100億美元,至少能夠從華夏買來150架J10C,而150架J10C的戰鬥力肯定遠在30架Su35與30架Su30M之上,如果伊朗再加點錢,說不定還能把J10C的生產線拿到手。
不管怎麼比,從華夏購買48架J10C都更加划算。
只是,直到伊拉克內戰爆發,伊朗與華夏都沒有籤正式合同。
很簡單,雙方在支付方式上產生了問題。
伊朗希望以易貨貿易完成這筆買賣,也就是拿石油與天然氣交換戰鬥機,畢竟伊朗沒多少外匯。
最初,華夏堅持現金支付。
在考慮到伊朗的實際情況之後,華夏也做了讓步,答應用易貨貿易支付,不過要的不是石油與天然氣,是油田開採權,以及一份至少十年的國家採購協議,以此確保能獲得足夠的回報。
獲得油田開採權,其實也是在伊朗投資。
說白了,華夏肯定會投資進行基礎建設,以加大油田的產量,至少要保證油田能夠正常運作,而在開採授權到期後,這些基礎設施都將留在伊朗,成為伊朗的國有資產,等於幫伊朗搞建設。
當然,華夏在基礎建設上的投資得折算到國家採購協議中去,即協議價格肯定低於市場價格。
只是怎麼折算?
以十年為準,還是以開採授權期為準?
一句話,價格還沒有談攏。
由此也可以看出,窮怕了的伊朗總想佔便宜,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裝備,沒考慮對方會不會虧本。
華夏再會做生意,也不會賠本賺吆喝。
再說了,把J10C賣給伊朗,還得考慮對巴基斯坦與沙特產生的影響。
既然伊朗不是那麼積極,華夏自然也不太上心。
談不攏,那就慢慢談。
這一拖,就出事了。
既然是針對所有跟伊拉克內戰有關的國家,華夏也就單方面終止了跟伊朗的談判,把伊朗軍購代表團送了回去。
對沙特來說,這顯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