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有點鬱悶,因為瑟琳娜明顯不是他認為的“花瓶”。

如果只是讓瑟琳娜傳話,問題還不大。

很明顯,瑟琳娜不止是一個替王棟管理D&F公司的職業經理人,還參與了D&F公司的經營活動。

也就是說,瑟琳娜早就知道王棟是什麼來歷。

可是,又能怎麼樣?

把瑟琳娜抓起來審訊一番?

還是說,告訴MI5的阿瑟,讓MI5去對付瑟琳娜?

顯然,這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在去愛丁堡的路上,勞倫斯想到,來找他的是阿瑟,而不是國防大臣,也不是其他某個內閣高官,表明首相沒有打算讓此事發展下去,而且希望在事態失去控制之前得到完美的解決。

至於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D&F公司能有今天,與BAE系統公司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在BAE系統公司的支援與配合下,D&F公司才完成了對FN公司的收購,從而獲得以二級承包商身份加入OIC專案的機會。

如果沒有BAE系統公司提供的支援,D&F公司最多隻是一家小企業。

釋出訊息的,肯定是H&K公司,而且肯定得到了德國當局的支援,甚至獲得了法國當局的配合。

搞出這麼多的事情,無非就是要讓D&F公司從OIC專案中退出。

要知道,沒有D&F公司,以H&K公司牽頭的團隊肯定能拿下OIC專案,在未來收穫上千億美元的市場。

先不說法國電視臺報道的新聞是否是事實。

經過此事,D&F公司從OIC專案出局已經是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不管英國當局多麼努力,也不可能替BAE系統公司贏得未來的市場。

只是,事情沒有就此結束。

如果D&F公司暗中跟華夏情報機構合作的事情被證實,哪怕只是得到確認,英國當局都會遭受指責。

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當局只能把責任推給BAE系統公司。

然後呢?

BAE系統公司的聲譽肯定會受到影響,跟美國有關的數十份軍火專案都要重新稽核,最終很有可能會丟掉大部分合同。

也許幾年之後,BAE系統公司就會宣佈破產。

到時候,英國的軍火產業必然遭到重創。

與之一同到來的,就是成千上萬的工業失去飯碗,失業率提高,經濟遭受重創,英國的國際聲譽受損。

可見,只要事態失去控制,英國就是最大的輸家。

正是如此,英國當局不能直接出面,還要設法儘快把事態平息下去,也就只能讓勞倫斯出面。

那麼,然後呢?

最理想的解決辦法,其實就是讓BAE系統公司接管D&F公司,然後由BAE系統公司出面對D&F公司進行審查,最後拿出一份能夠讓公眾感到滿意,也能夠用來應付新聞媒體的內部調查報告。

哪怕查出了問題,也可以透過企業層面上的整合來解決,而不是讓政府出面。

不管怎麼說,沒有人會懷疑BAE系統公司,因此只要由BAE系統公司出面收購D&F公司,並且對D&F公司進行整合,那麼所有針對D&F公司的指控都站不住腳,至少不會跟華夏情報機構扯上關係。

當然,到那個時候,D&F公司已經不存在了。

剩下的,只是BAE系統公司名下的一家槍械製造廠。

正是如此,阿瑟才來找到勞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