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求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於王棟、趙禹等人來自華夏,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很多西方軍火企業裡都有華裔員工。
只是,在拿到了由軍情局提供的技術,特別是華夏獨有的二元發射藥與層疊噴塗裝填工藝後,那就不一樣了。
哪怕D&F公司在資本上,依然是英國企業,卻打上了“華夏”的烙印。
在這個大背景下,還有必要加入以遏制華夏軍工為現實目的的“軍火託斯拉”嗎?
就算有,加入“軍火託斯拉”能得到什麼好處?
王棟在考慮,也必須考慮清楚。
隨著華夏軍工的強勢崛起,西方軍火企業正在尋求改變,只是在改變方式上存在嚴重分歧。
做為絕對核心的美國軍火企業繼續在原來的道路上前進,認為加強遏制手段,比如技術壁壘,來鞏固自身的優勢地位,確保在各個領域,至少是高階領域擁有絕對優勢,把華夏軍工壓在中低端領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歐洲軍火企業也在這條道路上前進。
說是追隨美國軍火企業也好,說是維護自身利益也好,歐洲軍火企業確實獲得了不錯的發展機會。
最有代表性的,其實就是BAE系統公司。
透過參與由美國軍火企業主導的專案,充當二級承包商或者子承包商,BAE系統公司在這些年裡發展得很不錯。
至於其他的歐洲軍火企業,哪怕比不上BAE系統公司,也能嚐到一些甜頭。
只是,這種局面正在改變。
英國脫歐是一個因素,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行動,還有華夏的經濟擴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雖然美國軍火企業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但是歐洲軍火企業正在努力尋求改變。
當然,BAE系統公司也不例外。
在英國脫歐之後,BAE系統公司不再是歐洲軍火企業,而是英國軍火企業,被眾多歐洲同行當成了外人。
顯然,美國軍火企業同樣不會把BAE系統公司當自己人看待。
雖然BAE系統公司的經營狀況還算不錯,但是這種局面能維持多久,或者說能一直維持下去嗎?
答案是否定的。
從市場與技術的角度來看,在英國脫歐之後,BAE系統公司一直在吃老本,而且處處碰壁。
比如,美國空軍的BX專案就明確提到,必須採用變迴圈發動機,而當今唯一掌握這種技術的是GE,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BAE系統集團名下的羅羅公司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研製出類似的發動機。
又比如,在歐洲的“未來戰鬥機”專案中,掌握主導權的是法德,BAE系統公司只是參與者,甚至連英國都只是參與者,而且法德向英國發出邀請,只是因為法德兩國沒有生產先進軍用發動機的能力。
不尋求改變,BAE系統公司的好日子很快就會到頭。
那麼,怎麼改變?
投靠實力強大的美國?
還是迴歸歐洲?
顯然,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且這兩個選項都很糟糕,真正的出路未必在這兩個選項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