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包括特種兵在內的步兵來說,最不願意面對的就是迫擊炮,特別是大口徑迫擊炮。

很簡單,迫擊炮這種武器就是為了對付藏在掩體裡的步兵設計的,其主要價值就是對付步兵。

此外,大口徑迫擊炮的威力極為驚人。

以殺傷步兵來說,120毫米炮擊炮的威力跟155毫米榴彈炮相當,遠遠超過105毫米榴彈炮。

反過來,步兵根本沒有反制迫擊炮的手段。

一般的82毫米炮擊跑的有效射程都在4000米以上,而120毫米迫擊炮有6000米,而步兵武器的有效射程很難超過2000米,更何況迫擊炮是曲射炮,能夠部署在掩體後面,避免遭到直射火力打擊。

遭到迫擊炮打擊,步兵只能指望不被砸中,以及敵人儘快用光炮彈。

炮擊開始後,謝初越等人不得不放棄樓頂的狙擊陣地,王棟隨後還下令讓頂樓的行動人員撤下來。

所幸,只有幾名行動人員被彈片擦傷。

此外,敵人的炮擊也不是很猛烈,最多隻有幾門120毫米炮擊跑,對航站樓主體結構造成的損壞極為有限。

有兩層樓板遮擋,問題還不是很大。

炮擊開始後,敵人的地面部隊也開始推進。

因為有了之前的教訓,所以敵人的裝甲車在透過機場大門之後就停了下來,隔著一千多米朝航站樓開火。

對重機槍來說,這個距離不算遠。

在幾輛裝甲車的掩護下,敵人繼續向航站樓推進。

因為一直遭到炮擊,所以守在航站樓裡面的行動人員沒有進行有效的還擊,零星的射擊沒對敵人構成多大威脅。

這次,敵人順利推進到了航站樓外面的大道上。

只是,到此為止。

大道與航站樓之間有一條寬度在三十米左右的隔離帶,而且那些被炸燬的車輛,全都集中在廣場一側。

也就是說,從大道到航站樓,大概有四十米的空白區。

因為樓頂與最上面一層受到炮火威脅,所以行動人員全都集中在下面樓層,只是一樓就有上百人。

顯然,要想突破由上百支DF8SMG構成的密集火力網,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條寬度在四十米左右的空白區,成為了敵人的墳墓。

只是,守在航站樓裡的行動人員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

威脅最大的不是射來的槍彈,而是從廣場那邊打來的火箭彈。

短短几分鐘內,已有十多名行動人員受傷,而且全被火箭彈炸傷,其中幾名行動人員的傷勢還很嚴重。

只要敵人有足夠多的兵力,要不了多久就能攻入航站樓。

前提是,能夠承受住巨大傷亡。

就在這幾分鐘內,上百名敵人在航站大樓外被擊斃,還有十幾名躲在後方的軍官被謝初越等狙擊手幹掉。

交戰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別說敵人,即便是王棟他們,也很難做出有效指揮,大部分時候都是靠行動人員的個人能力。

該如何消滅敵人,如何保護自己,全看本事。

這種近距離混戰,其實也沒什麼戰術,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向敵人開火,盡最大努力消滅敵人。

混戰持續了十多分鐘,在投入第二批兵力的時候,敵人的裝甲戰車到達。

在大門口,四輛輪式裝甲戰車一字排開,隨即同時向航站樓開火。

機關炮的威力極為驚人,不但能輕易打穿航站樓的外牆,還能靠彈片殺傷人員,特別適合用來對付建築物裡的敵人。

敵人首先掃射了三樓與二樓。

王棟就在三樓,在裝甲戰車開過來的時候,他就趕緊從窗邊退開,躲到了一根直徑超過一米的水泥柱後面。

所幸,留在三樓的行動人員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