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印度國產的AKM,同樣存在很多質量缺陷,只是比INSAS稍微好一點。

至少,AKM使用的金屬彈匣不會在低溫下碎裂。

幾年前,印度陸軍就想替換被稱為“全球最差”的INSAS突擊步槍,而且為此組織了兩次公開招標。

只可惜,兩次都是無果而終。

不是說沒有理想的步槍,而是掌握預算的印度國會堅持要採用國產步槍,把“進口”排除在了選擇之外。

兩次招標針對的都是印度國內的企業。

至於結果,也就不用多說了。

連印度陸軍都看不上,能好到哪裡去?

因為國內企業設計出來的槍械根本就達不到印軍提出的效能指標,還存在可靠性差、維護保養困難、採購價格昂貴等等問題,真要拿來取代INSAS,除了花掉幾十億美元,不會有其他的結果。

只不過,在和平時期,沒人會在乎印軍手裡的步槍是否能用,更別說有多先進。

說白了,只是朝停火線對面的把軍放冷槍,不管是INSAS,還是國產AKM,其實都足夠了。

直到衝突爆發,問題才暴露出來。

關鍵,就是圍繞著錫亞琴冰川展開的戰鬥。

在這片生命禁區裡,印軍面對的是巴軍的特種部隊。

INSAS突擊步槍就不用多說了,受固有缺陷限制,根本不適合在高原上使用,更別說冰川上的氣溫常年都在零下二十攝氏度以下,印軍指揮官再不把士兵當回事,也不會讓士兵拿著打不響的步槍上戰場。

AKM也只是能用,遠遠說不上好用,連夠用都成問題。

很簡單,AKM的有效射程為400米,而在低溫高海拔地區大概只有300米,印度國產的AKM因為品質太差,特別是槍管加工精度不達表,實際的有效射程根本達不到設計的標稱值。

其實,在上一次卡吉爾山口炮戰中,AKM射程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關鍵就是,在卡吉爾山口與錫亞琴冰川,交戰距離往往都在四百米以上,某些地段超過了八百米。

別說AKM,巴軍手裡G3都很吃力。

雖然印巴雙方都有足夠的火炮,能用火炮對付步槍射程之外的敵人,但是過度依賴炮兵肯定會增加後勤保障難度,而向卡吉爾山口與錫亞琴冰川運送彈藥,即便到現在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正是因為後勤保障的難度實在太大,第一次卡吉爾山口炮戰才在持續幾個月之後,以停火收場。

當初,印軍炮兵的火力優勢還較為明顯,幾乎全程壓著巴軍打。

為此,印軍步兵制式槍械的問題還不太突出,至少沒有達到因為步槍效能不夠好而被巴軍壓制的程度。

現在,印軍炮兵已經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那麼,步槍效能上的問題,也就一覽無餘的暴露了出來。

此外,在衝突初期,雙方炮兵都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特別是那些更時候在山區使用的牽引榴彈炮。

在炮兵的戰鬥力降低之後,那就得看步兵的表現了。

印度在這個時候發出招標意向,而且不再考慮國產,打算直接進口,表明已經無法忍受現役步槍。

顯然,這肯定是近期最大的一筆槍械買賣。

要知道,印度陸軍兵力數十萬,哪怕只是為步兵更換制式槍械,採購數量也肯定不會少於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