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錯綜複雜(第2/2頁)
章節報錯
也就是這個時候,美國當局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
在美國總統結束對利雅得的訪問後,沙特就以“同情恐怖主義”等莫須有的名義,聯合阿聯酋、阿曼與巴林等海灣國家,以及埃及、蘇丹、馬爾地夫等友好國家,一同向卡達發難。
毫無疑問,在此之前,沙特肯定徵求了美國的意見。
哪怕美國沒有明確表示支援,也肯定默許了沙特的行為,不然沙特絕不會貿然拿同為海灣組織成員的卡達開刀。
可惜的是,事態的發展與沙特當局預料的並不一樣。
事發之後,美國總統就以調停的名義,派特使去卡達。
只是,在拿到卡達的軍火訂單,也可以說成是保護費之後,美國就擺出了一副保持中立的模樣。
顯然,美國利用了沙特與卡達,準確說是在藉此教訓沙特。
目的也很簡單,要沙特知道,沒有美國的支援,沙特連一個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小國都搞不定。
其實,這也可以看成是美國對沙特向華夏靠攏做出的反應。
要知道,在此之前,沙特不但花巨資從華夏採購軍火,還對與華夏在經濟領域展開合作表現出了強烈興趣。
此外,沙特是第一個響應華夏建立絲路經濟帶的海灣國家。
如果只是採購一些軍火,問題還不大。
在此之前,沙特從華夏購買了不少的軍火。
要是在經濟上倒向華夏,那就不得了。
別忘了,沙特依然是全球頭號能源輸出國,而華夏是全球第一大能源進口國。
雖然在頁岩油技術取得突破之後,美國已經由石油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但是美國的國運依然跟石油緊密相關。
關鍵就是,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
如果沙特跟華夏走得太近,還需要用美元結算嗎?
總而言之,哪怕美國已經十多年沒有從沙特進口石油,也絕對不會讓這個全球最大的產油國投入華夏懷抱。
拿卡達斷交風波做文章,無非是要讓沙特回心轉意。
可惜的是,美國當局忽視了一個問題,即製造一個矛盾很容易,而消除一個矛盾就沒那麼容易了。
何況,此事關係到沙特王室的顏面。
說得更嚴重一點,關係到沙特王室統治地位的合法性。
在首先向卡達發現的情況下,如果因為卡達保持強硬立場就偃旗息鼓,沙特王室必然會威嚴掃地。
俗話說,騎虎容易下虎難。
沙特王室絕不會偃旗息鼓,至少不會立即妥協,哪怕是為了儲存顏面,也肯定會有所作為。
為巴基斯坦提供援助,支援巴基斯坦去搞事情,就是沙特的作為。
很簡單,首先是美國借印度搞事情。
讓巴基斯坦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給美國與印度製造一點麻煩,對沙特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