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堡,巴基斯坦陸軍司令部。

已經確認,部署在卡吉爾山口附近的巴軍遭到炮擊,三個炮兵營損失慘重,幾乎是全軍覆沒。

吉拉尼上將到來之前,司令部的參謀已經按照預案採取行動。

主要就是給各級部隊下達命令。

因為常年跟印軍對峙,所以巴基斯坦陸軍制訂了針對各種情況的作戰計劃,部署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主力部隊更是長期處於戰備狀態,一線部隊在接到命令後,能在十二個小時之內進入戰鬥狀態。

其實,克什米爾地區的巴軍在昨天就做好了戰鬥準備。

也就是說,巴基斯坦陸軍百分之七十的作戰部隊已經就位。

巴基斯坦陸軍將七成兵力放在克什米爾地區,也實屬無奈,因為從印巴停火線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最短直線距離還不到一百五十千米,如果巴軍丟掉防線,首都就會受到威脅。

當然,印度也在克什米爾部署了重兵。

道理一樣,在克什米爾南面,一直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全是無險可守的恆河平原,丟掉克什米爾等於失去拱衛首都的屏障。

印巴獨立之後,圍繞著克什米爾打了兩場戰爭,對峙數十年,正是因為雙方都不能失去了這處戰略制高點。

當然,局勢沒有嚴重到丟掉克什米爾的程度。

此外,卡吉爾山口也不是用兵之地。

說得直接一點,就算印軍控制了卡吉爾山口,也無法繼續推進,因為該地區根本不適合進攻。

如果這是一場針對巴基斯坦的全面戰爭,印軍應該把主力放在克什米爾南面。

別說印巴兩國已經為克什米爾打了兩場戰爭,只要稍微有一點軍事常識,就會盡量避開克什米爾。

先拿下邊境軍事重鎮拉合爾,然後揮師北上,伊斯蘭堡就唾手可得。

此外,從拉合爾向西,也就是向巴基斯坦腹地推進,還能切斷連線巴基斯坦南北地區的交通動脈。

第三次印巴戰爭,印軍就是用這個辦法一舉打垮了巴軍。

為此,在來到司令部之後,吉拉尼上將首先詢問了拉合爾的情況,得知邊境對面的印軍沒有異常之後才鬆了口氣。

這只是一場邊境衝突,不是全面戰爭。

只是,局勢一點都不樂觀。

地形決定了,克什米爾的任何一處要地都是易守難攻,誰先佔穩腳跟,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如果卡吉爾山口落入印軍手中,巴軍將變得極為被動。

那麼,印軍會不會攻打卡吉爾山口?

或者說,如何才能守住卡吉爾山口?

沒有炮兵,只靠部署在零星哨所裡面的步兵,而且主要是邊防部隊的官兵,能夠頂住印軍的進攻?

對此,吉拉尼上將不敢有任何幻想。

當年,巴軍能在卡吉爾山口跟印軍鏖戰數月,而且不落下風,靠的就是部署在停火線後方的炮兵。

其實,正是如此,在事發之後,巴軍才立即向前線派遣炮兵。

可惜的是,增援的炮兵部隊最快也要在十多個小時之後才能趕到。

不是說巴軍的準備不到位,而是沒有人想到,部署在前沿的三個炮兵營會同時遭受滅頂之災。

印軍哪來的這麼強悍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