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玉璽(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洛陽往長安路途倒是不遠,就是需要跋山涉水。沿途經過澠池、函谷關、潼關,沿著黃河、渭水一路往西也就六百多里。龍飛領的後隊都是些達官顯貴,這些人何時經過這等長途跋涉,沒走幾步就開始抱怨。甚至一些大漢朝的老臣倚老賣老指著龍飛的鼻子大罵。這些龍飛都能忍。
剛過澠池尚書僕射鄭功業,糾集陳蕃、竇武、何顬、伍處士等重臣,以路途辛苦為由向龍飛要酒肉。董卓臨走之時,留下的糧草本就不多,又從虎牢關回來數萬大軍。省吃儉用這些糧草或許可以捱到長安,不用說什麼酒肉了。對於鄭功業等人的要求,第一次龍飛沒有搭理,豈料這些人變本加厲糾結更多人鬧事。
鄭功業以大漢老臣自居,動不動就搬出先皇,先祖說事,搞的龍飛煩躁不安。於是間手起刀落,當著百官的面將鄭功業砍翻在地。看著龍飛手裡依然還在滴血的寶劍,看著躺在地上時不時抽筋的鄭功業,大臣們突然間變的極為安靜。
“老虎不發威你們當病貓了?非得死個人你們才心甘?”龍飛提著寶劍,眼露兇光:“從今天開始,每日只有兩餐,不按人口分發,按戶發糧,帶數百僕役的,他們口糧你們自己解決,老子沒義務給你們這些老爺養活他們!還有,每天至少行五十里,再有鬧事者他就是你們的榜樣!滾吧!”
鄭功業一死,官吏們安靜了很多,每天規規矩矩,聽從士兵的吩咐,何時走何時停,全憑龍飛做主,沒有人再敢鬧事,順順當當的前往長安。
這一日,眼看著就要進函谷關,徐庶找到龍飛,將他拉到一旁,低聲說:“上面有訊息了!又來了新的任務!”說著,將一根竹簡遞給龍飛。龍飛翻了一個白眼:“念,我不認識字!”
“上面說,孫堅很有可能在洛陽廢墟之中找到了玉璽,希望能奪回來!”徐庶頓了頓:“主上對我們刺殺孫堅的行動非常不滿意,如果這次不能拿回玉璽,遭殃的可能就是你我了!”
聽聞玉璽二字,龍飛這才想起。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有交代。孫堅在皇宮的枯井之中發現了玉璽,隱而不報。豈料被人告發給了袁術,為此還差點動手。“玉璽?”龍飛想了想,突然問徐庶:“玉璽不就是塊玉石嗎?咱們要它幹什麼?又不能吃!”
徐庶道:“這些你不必多問,主上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如今孫堅他們還在洛陽,如果等他們都回到各自的封地,那就更不好辦了。”
“你說怎麼辦?你有什麼好辦法?”龍飛看著徐庶。
徐庶道:“你不是最厲害了嘛?單槍匹馬便劫了聯軍的糧草,這一次如法炮製,進入孫堅大營找到玉璽拿出來不就完了?”
“說的這麼輕巧,你怎麼不去?”龍飛瞪了徐庶一眼:“那可是玩命!”轉身走了。
玉璽並非我們所說的只有一塊,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所以稱為“玉璽”。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除此之外,還有一方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相傳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代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怒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少帝時,十常侍作亂,劉辯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沒想到竟然掉入枯井,讓孫堅得了去。
晚上休息的時候,龍飛將眾人召集一起說了玉璽的事情,人人都感到驚訝。傳國玉璽可是國君的象徵,而孫堅隱而不報,足見這個孫堅並非傳聞中所言的那樣忠君愛國。既然知道玉璽在孫堅之手,要弄回來,無外乎偷、搶、騙三個辦法。
賈詡微微笑道:“這倒未必,我還有另外一個辦法,叫計!”
“何解?”
賈詡道:“傳國玉璽乃是神物,傳說得知可受命於天,既然如此,想來諸侯之中有此意的不僅孫堅一人吧!”
“妙計!妙計!”徐庶拍手稱快:“為奪玉璽必然相互攻伐,到那時我們就有機會!我這就去辦,讓人放出訊息,就說孫堅得了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