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〇 哲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柴宗訓施了一禮:“見過大師。”
乾那羅還禮到:“蘇公子之革命道理,以及當官服務百姓的思想,實在令老衲佩服。”
“倘吐蕃能以蘇公子道理執政,則百姓必能擺脫困苦,幸福安康矣。”
“我確為收歸吐蕃,解放百姓而來,”柴宗訓說到:“只是此地氣候太過惡劣,便是我兵多將廣,裝備優良,卻也難耐這氣候,未知大師可有何辦法?”
乾那羅說到:“貧僧的確佩服蘇公子的道理,但貧僧畢竟是吐蕃人,怎會引導外人佔我河山,奴役我子民?”
“所以你當初便曲解佛經釋義,助鳩摩羅奴役吐蕃百姓?”伍曉波質問到:“如今吐蕃百姓所受了苦,全是你造下的孽。”
“就算墜入阿鼻地獄,也難以贖清你犯下的罪過。”
乾那羅低頭不說話,柴宗訓開口到:“吐蕃實為炎夏故土,也是吐蕃人的吐蕃,並不是鳩摩羅的吐蕃。”
“大師,我敢向你保證,收歸吐蕃後,吐蕃仍由吐蕃人自己治理,中原朝廷絕不插手,就如大理州一樣。”
大理州的情形,伍曉波和農舜早向乾那羅描述過。
官由民選,行駛權力時,也履行服務百姓的義務。
除了向朝廷納少量的稅收,而且由朝廷派兵駐守之外,實在是好過先前太多。
眼見乾那羅猶豫,伍曉波跟著敲邊鼓:“如今吐蕃王室大權旁落,早已名存實亡,你拼命維護的,也不過是鳩摩羅這個餓狼而已。”
柴宗訓也說到:“倘大師要個名分,這也不難,他日收歸吐蕃,在下自會向皇上請旨,封吐蕃贊普為吐蕃王,在幽州賜宅第,世襲罔替。”
乾那羅抬頭到:“皇上真會答應?我聽說中原早就沒有爵位了。而且中原與吐蕃制度不同,朝堂上百官會同意?”
“笨蛋,”伍曉波忍不住說到:“吐蕃又不是第一個,早有大理珠玉在前,你怕什麼。”
“好,”乾那羅咬牙到:“為了贖罪,為了吐蕃百姓福祉,老衲便姓蘇公子一回。”
柴宗訓喜到:“莫非大師早有辦法?”
“辦法是有,”乾那羅說到:“只是這樣的人很難尋。”
“哦?”柴宗訓說到:“我中原人才濟濟,大師想要什麼樣的人?”
“中原不行,”乾那羅說到:“中原的佛理不過小乘,須得大乘佛理才可。”
“為何要用佛理?”柴宗訓追問。
“因為吐蕃百姓深信佛爺。”
乾那羅說到:“吐蕃不是沒有血性之士,只因被曲解的佛理壓抑了兩代人,所以才不知反抗。”
“如今王師受困於吐蕃環境,即便收歸吐蕃,也會付出很大代價,且鳩摩羅隨時都會反撲。”
“若要吐蕃歸心,須得尋一大乘高僧,與鳩摩羅辯論佛理,驚醒吐蕃百姓,自發起來反抗暴政,方能徹底收歸。”
辯論佛理麼,這還不簡單,柴宗訓說到:“大師,無須尋什麼大乘,在下或可一試。”
“蘇公子你通佛法?”
通不敢說,但一個千年後的哲學權威的理論,怎麼也能戰勝一個只想奴役百姓的花和尚吧。
王教授的課,不能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