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遼國皇帝在錦州城,準備與王師決一死戰,皇上卻以炮火將城門封鎖,不準遼人衝出。”

“皇帝被困,遼兵必來相救,所以皇上多處埋伏,專打遼國援兵。此為圍點打援也。”

看到他認真的樣子,農舜忍不住笑到:“圍點打援,和我們革命暴動有什麼關係?”

“怎麼沒關係?”伍曉波說到:“一旦我們在此地革命成功,吐蕃大軍必然來攻。”

“到時候楊五郎帶著突擊營,埋伏在吐蕃大軍的必經之路上,豈非輕而易舉就能將大軍擊潰?”

“只要得了勝仗,其他各地必然群情響應,到時不用我們去鼓動,百姓自然便會站起來,將那些奴役他們的佛爺趕走。”

“好計,”丹朱拍手到:“伍先生此計甚妙,前次潘太尉之所以無功,是因為要在廣袤的吐蕃大地上尋敵。”

“一旦革命成功,吐蕃必派兵平判,屆時王師便是以逸待勞,不須旅途勞頓,便可給吐蕃致命一擊。”

“倘若吐蕃敗績之後,放棄此地,王師正可以此為據點,向吐蕃腹心處進發。”

“倘吐蕃舉大兵來攻,一定要拿下此地,正好請魏大帥率兵來此,與吐蕃決一死戰。”

“無論怎麼看,此次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我手上。”

農舜思考良久,暴動,革命成功,吐蕃派兵來攻,楊延德半路設伏。

吐蕃兵敗,就此放棄,此處可為據點。

吐蕃再舉大軍,正好讓魏咸信率西域軍前來與之決戰。

每個環節農舜都計算過,現在暴動,的確是個引蛇出洞的好計。

而且天氣如此嚴寒,暴動成功,正好讓老百姓分些過冬的物資抵禦寒冷。

“師兄,你還在猶豫什麼?”伍曉波催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好,”農舜應到:“師弟,你去聯絡德瑪大叔,讓他儘可能的多鼓動牧民,我去山上與農奴商量,丹朱王子,煩請你回河西一趟,與楊五郎聯絡。”

“十日後,我們便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