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八 使絆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種有劣根性的民族,柴宗訓才不想要:“昭王又是何必,高句麗氣候嚴寒,我王師不適應也是正常。”
“如今扶桑軍被逼於光州一線,只要高句麗大軍堅守住,來年朕必派遣水師,將其全殲。”
王昭口口聲聲歸附中原,絕對是真心的。
但如果有機會做皇帝,誰不願意?
如果高句麗軍民能守住已經光復的國土,等到來年周師幫忙將扶桑軍全殲。
只要宣傳的時候,稍微春秋一點點,王昭便是高句麗民族震古爍今的大英雄。
更何況扶桑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如若不然,怎會一個月便被周師推到了海邊?
但說話上,王昭還是要客氣一些:“皇上,倘無王師相助,臣如何守得住?”
柴宗訓說到:“如今天氣轉冷,扶桑軍活動不開,況此時他們已是喪家之犬,如何敢再戰?”
一切都似乎那麼有道理,但王昭還想要個心安:“皇上,明年春暖花開,王師一定要來呀。”
“放心,君無戲言。”柴宗訓說到:“何況封鎖高句麗海峽的江南水師,並不會撤走。”
“如此,臣便多謝皇上了。”
遼東軍和鐵騎軍進軍速度快,撤退速度更快,不幾日便退到高句麗都城附近。
李繼隆和劉光義倆人一同去往行營見駕,正遇著慕容德豐。
對於倆人突然撤軍,慕容德豐很不理解:“兩位大帥,眼看得勝在即,為何卻突然要求撤軍?”
劉光義一肚子苦水:“郡公有所不知,這一路來,扶桑軍倒不算什麼阻礙,高句麗百姓才是進軍最大的麻煩。”
“不必說什麼騷擾軍營偷竊糧草,即便問個路,也須萬元;若是尋個嚮導帶路,更須花費數十萬。”
“至於灌水抽吊橋之事,更是不勝列舉。”
“橋樑被毀,架橋所需木料,須從地方官員手上採買,如若不然,便組織百姓于軍前大罵。”
“要說採買吧,一根木頭能賣上萬,這誰買得起?”
“以至於一路上高句麗百姓不停毀路拆橋,如若不然,末將早已將入侵的扶桑軍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