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〇 本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城門樓子上懸掛著七顆人頭。
人頭下是一張大大的佈告,很多老百姓聚集在此看熱鬧。
“嘖嘖,一下七條人命沒了。”
“聽說是皇上下旨斬立決。”
一個老農擠進去不識字,轉而問身邊的書生:“小哥兒,勞駕問一下,上面寫的什麼?”
書生指著其中一顆人頭說到:“看到沒有,那是汴梁府巡檢李老爺的腦袋,李老爺反對皇上開辦的銀行,指使這六個人把署理銀行的魏大人公子打成了廢人,所以皇上就下旨將他們斬首示眾。”
老農有些不解:“這李老爺為什麼要反對銀行?這銀行不知道有多好呢。村裡的鄉親都算過了,開春拿地契到銀行抵押借貸,到秋收時還了銀子,還能有些結餘,來年就不會青黃不接,累積幾年還能再置些地,或者把房子修一修,娶上一房媳婦兒。”
“往年開春,只能找村裡富戶借錢,一年勞作到頭,也就降降夠還息的,倘是遇上年成不好,辛苦幾代人開出來的荒,就得抵給富戶啦。”老農嘟囔到:“銀行這麼好的事,誰反對都是該死的。”
“大爺,”書生冷笑一聲:“這李老爺,說不準就是村裡富戶請的呢。”
“那可就真的該死了。”老農說到。
書生急忙做了個噤聲的手勢:“大爺,慎言,當心禍從口出。”
死了七個人,雖然百姓街頭巷尾議論,但實際對整個汴梁城來說,水花都沒砸起一個。
魏仁浦每日高度戒備,但並沒有人去銀行鬧事,御街背面的第一分行已經在著手準備,根據楊延定、慕容德豐以及調任幽州的楊延平等人奏摺,各地分行建設即將完成,馬上便可以投入使用。
大庾道上的商旅對銀行是持歡迎態度的,畢竟嶺南存錢,可在江南取錢,不僅保證了錢財安全,還能有利息,何樂而不為?
下一步長江以及運河沿線州縣的銀行也在籌備中,而御街上的銀行因為來往的人太多,直接便將整個兵部衙門佔滿,令兵部尚書不得不請旨興建新的衙門。
規模逐漸擴大,銀行也自動分為存蓄和借貸兩個司,一個在東院辦公,一個在西院辦公。
現在很多略有盈餘的百姓也會將錢存到銀行,但相對於借貸所需,仍是遠遠不夠。往往是存進來的錢還沒到銀庫,就已然被借走。
銀庫裡沒有銀子,就憑著存銀去借貸,長此以往必然支援不下去,魏仁浦只得又去找柴宗訓。
“皇上,每日存銀遠遠不夠借貸,雖在利息上有很多盈餘,但這些銀子只在賬面上,實際銀庫里根本沒有銀子。”
柴宗訓說到:“朕偷偷去過兩次,見存蓄司每日也是往來不斷的人,如何還不夠借貸?似這種情況,樞相可以略作調整,譬如將每日存銀的十之八用於放貸,剩下兩成儲存銀庫,這樣不就有銀子了麼?”
魏仁浦搖頭到:“皇上,這前來借貸的,無一不是等著用錢的,臣署理銀行,便是解生民之所急,豈能眼睜睜看著不放貸?”
“不是讓你不放貸,”柴宗訓說到:“只是須得等銀行能健康運作起來,才能放心放貸。你這樣有多少貸多少,是很危險的。”
“臣如何不知?”魏仁浦說到:“可豪強世家九出十三歸的借貸利息,可以付出更多的利錢從而吸納到更多的本錢。”
“臣之所以存多少貸多少,一來是避免百姓枉付重息,二來打擊豪強世家借貸,倒逼那些富戶將銀子存入銀行。只是皇上給了衙門給了人,卻沒給銀子,實在難維持。”
開銀行卻沒有註冊資本,確實說不過去。
柴宗訓想了想:“萬公公,速召魏王和宋王進宮議事。”
符彥卿和趙匡胤雖然算不上政敵,但倆人的關係也絕算不上和睦。
趙匡胤年富力強,無端被符彥卿奪走財權,自然視他為敵人。
符彥卿已然七十多歲,最想的還是回到大名府悠然的渡過他的老年生活,但符氏一門充斥朝堂要害部門,須得他扶穩送上一程,所以不得不打起精神站在朝堂上。
原本倆人見面,冷哼一聲也就算是打了招呼,但今日竟異常客氣。
“魏王先請。”宮門前的趙匡胤客氣到。
“不不不,”符彥卿說到:“宋王總領朝政,自然是宋王先請。”
“魏王德高望重,還是魏王先請。”
符彥卿客氣不過去:“要不本王與宋王並道而行吧。”
“魏王請。”
倆人一起來到文德殿,柴宗訓早已等得不耐煩:“魏王,去年國庫年入多少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