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三 遼東反擊(第1/2頁)
章節報錯
連續兩次彈劾,呂端毫髮無損,似乎還將他推向了都察院那幫人。
趙德昭有些不明白,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的呂端,是怎麼被柴宗訓發現,而且還很信任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大食人的事罷免劉以銘,柴宗訓還真發現不了呂端。
宋初的名將記得不少,但名臣柴宗訓記得的很有限,一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一直被壓在宋州,如今已進入暮年。呂端平生的事蹟不記得,但偉人的那句詩既然推崇,想必是個不錯的能臣。
雖然房子被燒,但呂端不吵不鬧,按時上班,工作也盡心盡責,柴宗訓大手一揮,賜了他一個新宅院。
得了賞賜,呂端只是很尋常的謝了恩,便帶著一家老小搬了進去。
見他如此,柴宗訓故意問到:“呂卿,你一個從三品的禮部侍郎,突然能進入文德殿參與機務,且朕又賜了你一座更大的宅院,你不應該高興麼?為何卻一直淡漠?莫非朕的賞賜不如你意?”
“皇恩浩蕩,臣銘感五內。”呂端說到:“只是臣一直記著皇上朗州之時所作的《岳陽樓記》上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能樂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如今臣處中樞,每日接到許多各地盜寇、天災、官員貪贓的奏摺,真真實實看到天下人過得都不如臣,臣有何可樂?”
“好,”柴宗訓拍手到:“好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朕果然沒看錯人。”
再說楊延平,目前大周境內正在進行地域改革,遼國歸還的遼東遼西合併,統稱為營州,楊延平為營州經略,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此次乞乞長海聯合高句麗寇邊,本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按著楊延平的性子,本該出兵一次將這兩地蕩平,只是楊氏父子如今在大周炙手可熱,引得許多人眼紅,朝中常有人上折彈劾,所以他才不得不謹小慎微。
算算楊延平經略遼東,楊延定為揚州州牧,雖不管兵,但這是大周最為富庶的地方。楊業如今率領背嵬軍常駐幽州,監工都城建設。老三楊延光在偏遠府縣做出了政績,年紀輕輕便被調任穗都府做了知府。
倘論起權勢,除了符氏趙氏之外,楊氏可為大周第三。但楊業畢竟是降將,朝中常有人覺得不該給這麼大的權柄,所以經常上書彈劾。
雖然皇上不與理會,有時候煩躁了還會將上書者打一頓板子,但也讓楊氏時時警醒,舉凡邊境大事不敢擅作主張,一律請示上折批覆後才敢有所行動。
如今楊延平拿到出兵的聖旨,淨選精壯之士,親自率軍出征,要為失蹤的四弟楊延輝報仇。
乞乞長海也是沒辦法,他知道中原有火銃火炮,可今年糧食還沒收上來,老天就突然降雪,要是不到遼東碰運氣搶一點,那就只有坐等餓死。
不過乞乞長海還是比較雞賊的,知道打不過中原,就拉上了高句麗。
歷史上高句麗還曾臣屬強大的渤海國,只是後來渤海國被遼打殘,高句麗脫離管制後陷入內亂。終於在公元九三三年左右,高句麗軍閥王建得到來自中原的支援,出兵統一半島中南部,建立了高句麗國。
但後來中原城頭屢換大王旗,高句麗趁機脫離中原管制,王建也開始著手國內建設。
王建死後,高句麗再次陷入動盪,他的三個兒子相繼在混亂中登基,一直到光宗王昭繼位,採用鐵腕手段大肆清除異己,才讓高句麗再次平定下來。
王昭死後,其子王伷繼位。
此時的高句麗雖然表面平靜,但底下卻暗流湧動。王伷為加強集權,全盤引進中原制度,也正是在此時,迎來了中原的使臣呂端。
呂端不僅帶來了友好通商的盟約,還指點王伷如何活學活用中原制度,使他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政權。
按說中原是王伷的恩人,不該出兵劫掠,但怪就怪高句麗和渤海國處於同一緯度,一起遭了災。
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思,王伷派手下大將王治率兵同乞乞長海一同南下劫掠。
王治是王伷的堂弟,苦勸他向中原買糧,王伷卻推脫沒錢。
沒錢也好辦,王治再勸王伷,可以關稅做抵押,向中原貸款買糧,王伷本有些心動,但乞乞長海又在一旁扇陰風點鬼火,貸款要還,買的哪有搶的香。
於是王伷心一橫牙一咬,下旨王治即刻出兵。
此時遼東剛剛歸還,許多州縣仍在重建之中,乞乞長海和王治風捲殘雲一般衝進來,倒也搶了不少糧食財物。
好在楊延平及時反應,派兵在開州府至清河一代佈防,暫時擋住了劫掠的聯軍。
乞乞長海本以為大雪封山,周師火炮無法運抵,但城上的周師仍能發出炮彈,雖然威力要小一些,但爆炸程度比戰艦上密集許多倍,渤海軍被炸傷了不少。
這一趟王治只是出來輔助,高句麗軍沒有傷亡,也分了不少糧草,眼下城池無法攻下,王治有了退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