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六 人生不是長跑(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有什麼逸聞?我尋常最喜歡聽這些,老哥可以講講麼。”
樵夫想了想:“從前倒是沒聽說什麼逸聞,只是最近聽說皇上老爺搞義務教育,馬上就要開學,山下人都議論開啦。”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當然是好事。”
“爺爺,我不去讀書。”原本在一旁悶頭吃飯的小孩突然開口到:“咱們家裡窮,皇上老爺雖然不要學費,可讀書的筆墨紙硯都要錢,我不想爺爺那麼辛苦。”
“混賬,”樵夫喝到:“花不花錢哪是你操心的事,你安心把書讀好就行。”
小孩搖頭到:“可我不想讀,爺爺沒讀書不也過了一生嗎。”
“可是爺爺窮了一生,連在山下給你安個家也做不到。”樵夫有些苦口婆心:“娃呀,你是趕上了好時候,要是爺爺那時候也能不要錢就讀書,就是砸鍋賣鐵,我也要讀,像咱們這樣的苦人家,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董遵誨淡淡到:“大哥倒還有些見地。”
樵夫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客官見笑了,老漢一個樵子,能有什麼見地,都是聽城裡人議論來的。”
“哦,他們都議論了些啥。”
“都是些沒甚見地的胡說,客官想聽,那老漢就說說唄。”
“託皇上老爺的福,國家承平了二十年,也免了我們很多的稅,但像我們這樣的窮苦人家還有不少。不是我們不拼命,可生在這大山裡,除了打柴打獵,實在是沒有出路哇。”
“現在皇上老爺願意拿出錢來給我們這些窮人讀書,就是在給我們找出路哩。只要讀完小學堂,至少能識個字算個帳,不像老漢這般睜眼瞎。如今天下到處在搞建設,就說鑿運河吧,老漢就是因為不識字不認路,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賺錢。”
“要是學生刻苦,能夠考上中學堂,至少也能學個一技之長出來。現在皇上老爺正在大搞建設,緊缺工匠,我聽說一個工匠的薪俸不低於縣裡的皂吏哩。”
“要是祖墳冒了青煙,考上了大學堂,出來就能吃官家飯,那世世代代都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哇。”
小孩插了一句:“爺爺,那官家飯可是那麼容易吃的。”
“就是一代吃不上也沒關係,”樵夫繼續說到:“倘你去讀了書,識了字,會了算術,自然要比爺爺一個樵子賺的錢多,你的孩子就可以不用為生活發愁,可以安心讀書,這樣他讀箇中學堂沒有問題。”
“讀了中學堂有了一技之長,能賺的錢更多,那就可以設法培養他的孩子,說不準孩子就能考上大學堂,那咱們祖祖輩輩都有榮光啦。”
董遵誨笑到:“大哥想得倒還挺遠。”
樵夫搖頭到:“老漢一個樵子,哪能想那麼遠,這也是聽山下人議論的。什麼‘祖龍奮七世餘烈,方統一中原’,這太平盛世的宰相,豈是一代人就行的,不得幾代人的累積麼?”
“兒子做了縣尊,孫子才有可能做知州老爺;孫子做了知州,重孫才有可能節鎮一方。這樣一代一代累積,才有可能做到宰相嘛。”
“太平時節,這人生啊,他就不是一個人在長跑,他得是幾代人的接力。”樵夫繼續說到:“莫說做官,就說山下那些生意人,第一代去擺了個地攤積累起家業,第二代才有可能進門臉兒不是?那第三代就可以站在前人肩上去開分號啦。”
“像咱們這樣種地打柴的人家,要是不苦一代人拼一把,那世世代代也就只能種地打柴啦。”
“哪有世世代代,”樵夫自顧自說到:“這麼在山上打柴,哪有女子願嫁?倘是不能傳宗接代,那就絕種啦。”
柴宗訓忽然開口問了句:“老哥,山下都這麼議論嗎?”
“對啊,都是這樣說。”
柴宗訓長出一口氣:“大周有希望啦。”
樵夫有些疑惑,董遵誨笑到:“倘天下都是讀書人,都能明事理,大周自然世代強盛了嘛。”
晚間睡覺的時候,董遵誨小聲問到:“公子,我還有一事不明,倘讀書不要錢,天下人都去讀書,那邊境誰來鎮守?”
柴宗訓笑到:“倘天下都是讀書人,邊境根本無須人去鎮守。”
“為何?”
“一趟徵遼,老董還未發現嗎?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將來讀書的人多,研究火炮步槍的人就會更多,也會有更先進的兵器被創造出來,到時候說不定人在汴梁安坐,只須動動手指,萬里之外就能殲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