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〇〇 連下兩城(第2/2頁)
章節報錯
於是她又催到:“呼延大帥,倘遼軍有埋伏,你如此遷延,正好給了他充分的時間準備,哪還能讓你查出蛛絲馬跡?”
呼延贊知道符昭的意思,辯解到:“娘娘,磨刀不誤砍柴工,只要剪除外圍埋伏,不過一炷香時間,臣便能將柳城城牆轟塌。”
符昭抬手一指:“城牆上一個守城卒都沒有,轟不轟塌有什麼區別?”
韓烈勇上前到:“娘娘,臣願率麾下大軍,為娘娘拿下柳城。”
“好,”符昭拔出一支令箭:“韓烈勇聽令。”
“臣在。”
“命你即刻率所部人馬,攻佔柳城。”
“臣尊懿旨。”
“娘娘,”呼延贊勸到:“倘耶律休哥在城中有埋伏,韓統領將很有可能一去不回。”
符昭不理會他,只喝到:“韓烈勇,你還不去。”
韓烈勇執禮轉身,隨即帶本部人馬朝柳城衝去。
呼延贊忙下令到:“胡富貴,周水清聽令,命你二人即刻帶所部人馬前往策應韓烈勇,倘形勢不對,應立即回撤。”
“得令。”
三人走後,呼延贊又勸到:“娘娘,行軍打仗最忌操之過急,如今這十萬人馬,是娘娘歷盡辛苦才召集而來,倘又中了耶律休哥埋伏…”
“呼延大帥,”符昭冷冷到:“本宮常聽皇上提及你果斷,反應迅速,當日向承甫作亂,倘沒有你及時調轉馬頭,勝負尚未可知,如今怎變得畏首畏尾起來?”
“回娘娘的話,”呼延贊解釋到:“當日隨皇上出征,皇上也常指點臣行事過於操切,恐引致禍端。寧遠之敗讓臣明白,殺伐果斷之前,應小心謹慎。沒有事前的謹慎,即便再果斷,也終會引致大敗。”
“本宮焉能不知?”符昭說到:“只是皇上被困安州,已多日無信傳來,只有大軍早日打到錦州城下,方能令劉光義抽出手來救出皇上。方才三人在此,本宮恐說出真相亂了軍心,態度急切了些,還請呼延大帥勿要放在心上。”
“臣惶恐,”呼延贊說到:“臣也無時不刻想著攻到錦州城下,但三勇軍只有穩打穩紮,穩步推進到錦州,劉大帥才能有所行動。倘中了埋伏,讓劉大帥不得不撥轉馬頭來救三勇軍,實是得不償失。”
呼延贊說的也有一定道理,但符昭現在只想救柴宗訓,雖然不太聽得進去,但也並未繼續反駁。
不到兩個時辰,韓烈勇派信使回來傳信,他已將柳城裡裡外外找了個遍,一個人也沒發現,判斷城內安全,恭請鑾駕入城。
如此兵不血刃便拿下兩座城池,符昭興奮,呼延贊卻越發謹慎。
前方便是錦州城,除了原有的兵力外,據說遼國皇后蕭綽也率大軍趕到,如今錦州城兵力至少有十五萬。
而且錦州不同於寧遠柳城的封閉,是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倘周師火炮轟炸錦州城,臨近的龍城、建州等地守軍皆可前來援救,這個側翼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守住。
符昭的意思是,不能打也要打,不求攻下錦州城,只要能牽制耶律休哥就好。
但連下兩座城池,卻連耶律休哥的影子都沒看到,呼延贊生怕他從側翼跑出來,連日來不去佈置炮兵陣地,反倒指揮起側翼防守。
如果有可能,符昭真想換了呼延贊。早知道就讓他去駐守幽雲,換楊延平出來率軍了。
正焦躁的時候,紫月進帳到:“娘娘,有鐵騎軍前鋒營統領劉廷在帳外求見。”
鐵騎軍?莫不是官家有了訊息?符昭忙到:“快傳。”
正巧劉廷也是個急性子,一路趕來水都沒喝一口便進帳:“臣劉廷參見娘娘千歲。”
“免禮,”符昭問到:“劉統領前來,是否有何重要軍情傳遞?”
“回娘娘,”劉廷說到:“皇上已於日前脫險回到遼口軍中,特遣臣前來稟奏與娘娘知道,皇上目下正與遼人議和,娘娘可暫緩向錦州進軍。”
符昭訝異到:“目下王師正高歌猛進,倘皇上脫險,本宮再無後顧之憂,拿下錦州亦不在話下,皇上為何突然要議和?”
“回娘娘,雖是議和,不過皇上提議須得遼國將遼東之地歸還中原方能訂立盟約。倘無須將士用命糧草消耗便能拿回遼東,於我大周實是大有裨益。”
還好呼延贊一路謹慎,若依著符昭的性子,此時怕已在錦州鏖戰,不過她仍有疑慮:“這遼人皇后方才率軍來援,如何肯輕易割地求和?”
“回娘娘,”劉廷說到:“目下皇上正設法聯絡議和中間人,倘遼人不肯和,屆時出兵再戰也不遲。”
符昭要的只是柴宗訓的安全,既然他無事,那便無所謂了:“劉統領,你可上覆皇上,本宮遵照旨意行事。”
此時韓烈勇冒冒失失闖進來:“啟稟娘娘,遼國皇后蕭氏於城下叫陣,臣欲出戰,卻遭她拒絕,這蕭氏指明要與娘娘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