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平面露難色:“要到明年啊?”

乞乞長海順勢說到:“倘是大人等不及,正好從幽州出兵,本王自龍源府出兵,兩下里夾攻遼人。屆時不僅能打退遼軍,到夏季本王便可舉國歸順中原。”

其實出兵也不是不行,皇上的旨意首選讓渤海人內投,倘渤海王不願意,次選便是一起出兵南北夾擊。

但看乞乞長海這人,楊延平覺得不可靠。倘是中原出兵之後,名義上屬遼的渤海坐山觀虎鬥,誰贏幫誰,那不是在玩弄中原麼?

出兵的勝敗倒是其次,如此一來便失了天朝的威嚴。

思慮一會,楊延平開口到:“倘殿下舉義旗抗遼,本官即刻便從幽州發兵,兩面夾攻遼人。”

意思很簡單,要打可以,得你先打,我隨後呼應。

嘿,乞乞長海恨不能拍桌子,所謂的天朝上國竟如此婆婆媽媽。

我渤海一直在反抗遼人,難道你看不到嗎?就不能先出兵幫助一下?要是我魯莽的起兵,中原坐山觀虎鬥怎麼辦?

眼下中原已收復幽雲,城頭上架著霹靂神雷,遼人根本攻不進去。

渤海就不同了,之所以沒有將渤海人趕盡殺絕,只是遼人需要可為他效命的奴隸而已。倘發現這奴隸很不聽話,以遼人的狠辣,渤海全族都得完蛋。

但話說到這份上,乞乞長海又不得不答應:“好,若得王師相助,此次必當大敗遼人,渤海歸順之路將暢通無阻,本王這就聯絡部眾。”

“楊大人一路跋山涉水,想必已經累了,來人,送楊大人下去休息片刻,準備酒宴晚上招待楊大人。”

此次深入渤海,剛剛成年的四郎楊延輝化作小廝,跟隨楊延平一起到了渤海。

剛進房間,楊延輝便開口到:“大哥,我看這渤海王不似信中說的那般誠心歸順,此地不宜久留,我看咱們還是走吧。”

楊延平回到:“這乞乞長海雖不誠心歸順,卻也不至於傷害我們,他還想著王師出兵相助呢。此行倘能逼他先起兵,倒也不枉這冰天雪地走一遭。”

楊延輝搖頭到:“皇上早有攻遼之意,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乞乞長海想必也能知道。此等情況下,他仍指望王師先發兵,我看他這人,是極不可靠的。”

“就你機靈,能猜到乞乞長海的心思。”楊延平笑到:“看看你,鼻子凍得通紅,如此天寒地凍的空走一遭,你甘心麼?”

楊延輝說到:“此行也並非毫無收穫,起碼知道渤海內附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試一試吧,”楊延平想了想:“就此回去,我是不甘心的。”

乞乞長海也不甘心的與部下商議,如何能讓中原先出兵。

院外有兵丁匆匆跑進來跪下:“大王,道影大王來了。”

道影大王,即遼晉王、東丹國主耶律道影。

當年遼人攻渤海國後,改渤海為東丹國,以人皇王耶律倍為國主。

耶律倍在皇位爭奪中失敗,便投奔了中原。後來他的兒子耶律阮將皇位奪回來,便把自己的東丹國主之位傳給弟弟耶律婁國。

耶律婁國因涉嫌謀反被貶為庶人,但東丹國主一向屬於人皇王一系,現在的遼國皇帝景宗耶律賢繼位後,便封耶律倍幼子耶律道影為東丹國主。

目下耶律賢威權正盛,作為與他有過節的人皇王幼子,耶律道影對他頗為忌憚。

原本這種惡劣天氣下打死耶律道影也不願到龍源府來,可惜渤海國的貢品出了問題,為避免耶律賢追責,他不得不冒著風險親自跑過來。

“乞乞長海,你是怎麼做事的?”耶律道影還沒進院子,聲音便傳了進來。

乞乞長海急忙上前迎接:“見過國主。”

耶律道影不由分說,一鞭子抽在乞乞長海頭上,將他的帽子掀飛:“今年進貢的海東青,為何數量那麼少?”

乞乞長海慌忙解釋到:“回國主,今年天氣較去年寒冷上許多,為捕獲海東青,已有許多兵士凍傷…”

“本王可不管這些,”耶律道影喝到:“倘若你三日之內交不出足數的海東青,皇上不會放過本王,本王也定不放過你。”

“國主,這時節…”

“有這時間解釋,還不如趕緊去抓海東青。”耶律道影邊說邊往屋裡走。

乞乞長海只得看著他的背影執禮到:“遵命。”接著他又轉頭喝到:“還不準備準備,就此進山?”

一個部將湊過來小聲到:“大王,我有一計,可保中原與遼人不死不休。”

“海東青不抓著,爾等即刻便是死。”乞乞長海說到:“哪還有機會看到中原與遼人不死不休?”

部將一指楊延平的房間:“那裡面住著的,豈不比海東青要值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