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一 兵臨城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殺,殺光他們,殺。”潘仁美進入狂暴狀態,也不管面前的大火,衝進死士陣中拼命殺將起來。騎兵也趁此一個衝鋒,解決了一半的死士。
隨後趕來更多的騎兵,死士們一個也沒走脫,全都死在當場。
“滅火,快滅火。”潘仁美嗓子都快叫破:“剷土蓋住,土可滅火。”
終於將大火撲滅,潘仁美上前檢查,先前被炸塌的火炮已然變形不可再用,被燒的那門火炮起了殼,須得箍上護甲才能使用。
“直娘賊,一下就毀了本帥兩門火炮。”潘仁美喝到:“從今以後,炮兵陣地須有弓弩手護法,防止死士偷襲,給本帥把那些工匠叫回來,炮管冷卻後繼續開炮,一定要把洪州城轟開。”
大炮轟的同時,騎兵上前將壕溝給填平,單等城牆炸開之後便衝進去。
曹彬和劉光義率領大軍連戰連捷,先是搗破白鷺洲,進泊新林港。隨後曹彬分兵去攻溧州,劉光義率大軍進次秦淮。
溧州守將李雄,有子七人,齊上城頭駐守。
曹彬親自擂鼓,督促將士攻城,連日攻撲,城外廬舍,掃盡無遺。更鑿開城外溧河,引戰艦入江,水陸夾擊溧水城。
城下炮聲震地,鼓角喧天,李雄絲毫不為所動,惟與七子同心抵禦,視死如歸。
曹彬因一路攻下的城池須分兵駐守,此刻兵力略顯不足,好在有五門火炮,炮彈無數,只管轟炸溧州城牆。
眼見得城牆快被轟塌,李雄次子李光祚在城上看到周師勢盛,城中危在旦夕,便泣諫李雄到:“父親,敵強我弱,萬難支援,城外又無一人來援,看來徒死無益,不如出降。孩兒聽聞曹彬向來軍紀嚴明,於百姓秋毫無犯,若父親肯降,也算保全一城百姓。”
李雄笑了笑,看著其他幾個兒子說到:“哪裡有敵軍來攻,爾等看見了嗎?”
幾個兒子一同望向城外,李光祚也跟著回頭去望,不妨李雄拔出腰間配劍,竟向李光祚頂後劈去。砉然一聲,頭隨刀落。
諸子聽聞有劍聲,慌忙回頭,卻見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在地上滾動,皆大驚後退。
李雄提起李光祚的首級,大呼到:“這是爾等二哥,竟勸為父降敵。為父受李氏厚恩,義不苟免,這城便是我之死所。諸子畏死欲降,儘可從便,但不得勸我,且不得說是我李雄之子。若戰,便不得再提降字,不然請視光祚頭。”
剩餘六子一齊跪下:“孩兒定當竭力助父禦敵,與溧州共存亡。”
六子才起身,卻聽‘轟’的一聲巨響,城牆垮塌一半,曹彬率大軍已然衝了過來。
李雄當即操起兵器衝下城去,六子也跟著衝了下去。
這是曹彬徵南唐以來打得比較辛苦的一仗,溧州城頭雖陷,但李雄結陣城內,誓死巷鬥。
戰到日暮,六子均已殉國,而李雄也殺得槍折刀缺,卻不肯罷休。一直退到州衙門,刀矢俱盡,李雄舉繩床搏鬥,猶格殺周師數人。
此時李雄渾身鮮血,有自己的,也有敵人的,雙手已然不太聽使喚,身邊周師士兵小心翼翼的環繞。
李雄暴喝一聲,嚇退周師,撿起一把刀,面北大呼到:“國主,臣力竭矣。”接著便自刎而死。
溧州守軍,也隨李雄一同戰死,無一生還。
曹彬感其忠,將李雄父子八人收斂修造陵墓,並上表柴宗訓為其請封。
這李雄父子倒像是另類楊家將,事後柴宗訓拿到曹彬奏表,大為感嘆,國家不強,以至於忠臣只能赴死。
如此忠臣,當不能讓英靈不安,柴宗訓下旨追封李雄溧水郡公,並著曹彬尋李氏近親之子過嗣給李雄,也算是忠臣一脈,不該斷絕。
而劉光義帶領大軍到達秦淮,秦淮河在江寧城南,水道可達城中。南唐兵水陸數萬,列陣城下,扼河防守。
劉光義率領大軍過河,卻因南唐朝廷早將沿岸船隻收走,將士只得相率裹足,臨河待舟。
此情此景令劉光義勃然大怒:“本帥提兵數萬,自汴梁到此,戰必勝,攻必克。無論什麼險阻,本帥也要親自試一試。況秦淮區區衣帶水,難道不能徒涉麼?”言畢竟將馬一拍,越入水中,截流而渡。
各軍見主帥渡河,自然跟了上去。就是沒有馬的步卒,也鳧水徑達對岸。
南唐兵上來攔阻爭鋒,劉光義狂喝一聲:“范陽劉光義在此,誰敢攔我?”對面幾名南唐軍士聞得此聲,嚇得心膽欲裂,連連往後退去。
劉光義趁此機會躍馬上岸,如一尊殺神衝進南唐軍陣內,南唐軍士無人可擋,只得節節敗退。
岸邊留出大片空地,周師軍士毫無阻攔的上岸,跟隨主帥衝進陣內大殺特殺。南唐軍被殺或被逼跳入河中溺斃者不計其數。
經此一仗,距離生擒李煜,收歸南唐僅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