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不肯入城(第1/3頁)
章節報錯
衡州敗績的軍報呈在柴宗訓的案頭,不過他此時並沒有閒心管這個。
好在經過這番試探之後,南漢兵再也沒有騷擾過邊界。判將們個個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仍是隻字未露。
並非他們真的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而是他們知道,如果供出趙匡義,皇上盛怒之下將趙匡義殺頭,在沒有指望的情況下,趙匡胤將不再施以援手。
這些人並非沒有腦筋跟著趙匡義胡鬧,而是他們知道,趙匡義身後站著趙匡胤。
如果趙匡胤想保全趙匡義,就得設法營救他們,不然只要他們吐口,趙匡義便活不成,甚至牽累整個趙家。
說起來有些繞,但理兒基本是這個理。
柴宗訓一心要為董如誨報仇,所以並不阻止韓通對判將們施以酷刑。
只要能拿下趙匡義,射來的那支箭就能真相大白。
慕容延釗仍在苦諫,先是勸柴宗訓大度,眼見無效,便又勸柴宗訓,漢唐故地未復,不要讓其他武將兔死狐悲,將來不再有人為朝廷賣命。
柴宗訓一律置之不理。
若是讓武將造反的風氣繼續下去,即便恢復漢唐故地,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當然,柴宗訓也展示了他仁慈的一面,除指揮使以上的將領,其他脅從一律不問,判將的家人也暫時由侍衛司保護起來,以防有人渾水摸魚。
汴梁城雖仍處於緊張的情緒中,但老百姓的生活慢慢恢復正常。
此時柴宗訓也得到了趙匡胤得勝班師的軍報。
緊張代替了得勝的興奮,柴宗訓急召韓通入宮商議。
“韓卿家,你以為趙太尉回師會當如何?”柴宗訓問到。
因為沒有實質的證據,趙匡義目下只是被軟禁,趙府被侍衛司的人守著。
“回皇上,”韓通對到:“且不論他如何,臣以為,趙匡胤的親信已被一網打盡,皇上可趁此機會將趙匡胤一併除之,永絕後患。”
這確實是個辦法,不過柴宗訓並不願意。
想想他沒回來的正史發展,正是因為趙匡義對武將抑制太過,且兩次北伐的過錯皆推給武將,以至於終宋一朝皆是積弱,任人宰割。
殺那些被關的將領,是因為有正當的理由。
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趙匡胤這樣的悍將,柴宗訓是捨不得殺的。
“韓卿家,”柴宗訓說到:“你且加強汴梁防務,咱們見機行事。”
“另外,朕叮囑一句,朕知道你與趙太尉素來不和,此次切不可輕舉妄動,壞朕的大事。”
趙匡胤大軍直逼汴梁城下,只要他一聲令下,大軍便可攻打汴梁城。
但在這關鍵的時刻,他猶豫了。
就像一個球員從後場帶球,過五關斬六將,什麼馬賽迴旋、油炸丸子、甚至連彩虹過人都玩出來,酷炫得很,但在臨門一腳的時候突然思考人生,就跟巴洛特利一樣。
其實上次的陳橋兵變,以及這次的攻打皇城,雖然趙匡胤並未參與預謀,但所有的事情並未超出他的預料。
並不一定是趙匡義有多笨,造反的事情鬧得人盡皆知。
只因為趙匡胤是個武將,並不是像霍光、王莽那樣掌控朝政多年的人。
而且陳橋兵變距他掌控殿前司不過半年,到現在也不過數年,軍中與他資歷相當的還有幾人。
所以他才放任趙匡義以及手下諸將將造反的事情弄得所有人都知道,其實只是試探其他人的反應,以及造輿論而已。
眼下這個境況,打吧,恐怕遺臭萬年;不打,不知道還有沒有命在。
猶豫之下,趙匡胤命大軍在城外駐紮,隨時警戒待命。
他現在最想知道的是,家人到底怎麼樣了。
可汴梁城目下戒嚴,並沒有訊息從城裡傳出。
這個時候,柴宗訓先有了動作,他下了一道聖旨,對趙匡胤以及三軍將士進行嘉獎,並命趙匡胤速速進宮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