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報道都用了‘危機’來形容米爾沃爾的情況。

作為一支升班馬來說,最要面對的是板凳深度帶來的成績下滑,每個賽季都會有弱隊開頭打的很好,聯賽一過半成績就大幅度下滑。

這是個普遍問題。

很多上半程成績好的球隊,都有類似的情況,唯一沒有的只能談三支球隊:曼聯、切爾西以及利物浦,就連阿森納都談不上,近幾個賽季以來,也只有曼聯、切爾西、利物浦三支球隊,上下半程的成績差不多。

切爾西和曼聯是成績一直很好,偶爾會越打越好。

利物浦則一直很一般。

阿森納也有些板凳深度問題,每當賽程過半,他們的成績就會開始下滑。

米爾沃爾?

情況當然會更加嚴重了!

媒體根本不用多想,就得出了這個結論。其實這不算諷刺的話,那些不被提到名字的球隊,就說明成績一直都不好,上半程都打不好,成績下滑也就無從談起。

米爾沃爾有資格被談到了,因為他們排名聯賽第二,到目前絕對是非常好的成績了。

上半程成績好的球隊,下半程成績是否下滑,要看的是球隊的底蘊,直接來講就是板凳深度,相反像是曼聯這種球隊,聯賽越是到後期,成績反倒會越來越好,曼聯很少有開賽成績非常好的時候,卻年年都有爭奪冠軍資格,那些開賽有出奇表現的球隊,很多都會在聯賽中期後,成績慢慢跌落下去,被這些有底蘊的豪門反超。

這已經是成為‘規律’的東西了。

米爾沃爾被納入規律中。

查爾頓成了米爾沃爾的‘難兄難弟’,兩支球隊被一起提到了。查爾頓的成績也非常好,前八輪五勝兩平一負排名聯賽第四,只比米爾沃爾和曼聯少三個積分。

倫敦地區媒體就圍繞這一點進行不斷的分析,《衛報》、《曼徹斯特體育報》也加入其中,後兩家媒體加入的原因很簡單:米爾沃爾和查爾頓都是倫敦地區球隊,作為曼徹斯特地區大媒體,自然會加入到批評倫敦地區球隊的行列中。

這些報道言論,聽起來很讓人不爽。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報道內容分析的很真實,大部分球隊確實有這個問題,而米爾沃爾的板凳深度也難以支援整個賽季,上一場和曼城的比賽,輪換也是打平的關鍵原因。

好在報道影響不到米爾沃爾球迷,或許是張揚‘低調’造成的結果,米爾沃爾球迷都認為,球隊的目標就只是保級,只要能夠完成保級,他們就非常滿意了,至於媒體說什麼成績下滑,他們早就有心裡準備了。

米爾沃爾隊中還是有些球員討論的,尤其牽扯那些‘補充板凳’深度球員,即便他們知道自己和主力的差距,可直接性的被否定實力,怎麼都感覺很不爽。

這些球員的訓練反倒更積極了,他們希望有一天也能夠成為主力,而不是一直被媒體連名字都不提到的‘否定實力’。

一週後,米爾爾迎來了新的賽事英格蘭聯賽盃。

英格蘭聯賽盃的歷史很有意思。

這項賽事是成立於1886年的足球聯盟發起的,他們本來掌管著英格蘭所有九十二個職業俱樂部的各級聯賽,但1992年,英格蘭甲級聯賽的20支球隊‘叛變’成立與之平行的超級聯盟後,它旗下的俱樂部就只剩下72個,既然掌管的俱樂部水平不是最高的,說話的分量自然也大不如以前,而想要讓英超的俱樂部參加聯賽盃,自然要看別人的臉色,聯賽盃也隨之更加落寞,更加的比不上足總盃了。

聯賽盃的地位本來就位居英超和足總盃之後,對英超頂尖的俱樂部來說,聯賽盃就只是鍛鍊替補隊員的比賽。

對於這些俱樂部來說,漠視聯賽盃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除了參加聯賽、足總盃賽、聯賽盃外,還要參加利潤豐厚的歐洲冠軍聯賽或歐洲聯盟杯,如果成績很好一路殺下去,一個賽季九個月的比賽可達到近七十場,一週平均比賽近兩場,任何球隊都經受不起如此密集的賽程,因此部份頂尖球隊會派出大量板凳球員甚至青年軍去參加比賽。

英超中游俱樂部長期沒有實力奪取聯賽冠軍,可以在豪門俱樂部不重視的情況下,奪取聯賽盃冠軍以鼓舞士氣,同時也把它作為獲得參加歐聯杯資格的第二條道路。

一些中小俱樂部則可以利用聯賽盃獲得與強隊交手的機會,借光上上電視和報紙,既可以獲得門票和電視轉播收入,又擴大了影響。

所以說聯賽盃是一個多重心態的舞臺。

米爾沃爾的心態就只能是‘練兵’了,在大眾的眼裡,米爾沃爾只是一支保級球隊,聯賽盃能爭取還是儘量爭取,可張揚的帶隊目標是前四,即便只參加英超聯賽,米爾沃爾的板凳深度都有些捉急,更不用說要參加盃賽了,張揚早早的就決定下來。

當正式加入聯賽盃,碰到第一個對手羅瑟漢姆時,張揚就只派出了替補陣容一套442體系的首發。

首發能算的上是主力的隊員,就只有喬伊希利、利弗摩爾,其他位置全部都是替補。

門將換成了格雷厄姆史塔克。

雙前鋒是尼爾哈里斯和瓦爾迪搭檔,柯蒂斯威斯頓也獲得了首發,他打右前衛頂替喬什辛普森。

說是練兵,就是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