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前場效率的差距(第3/3頁)
章節報錯
好吧,也算創意。
英國BBC廣播解說員萊因克爾就尷尬了,他信誓旦旦的分析本特做十字交叉動作的含義,現在等於是直接打臉,他只能喃喃的錯開話題道,“本特的動作很有意思……”
然後,沒有了。
切爾西就感覺很不爽了,一個半場被對方進了兩個球,對方還在那裡‘數著進球’,就是完全不把切爾西放在眼裡。
不少球員感到憤怒。
比賽重新開始以後,切爾西球員對本特的防守都嚴密了很多,只要本特在禁區外接球,也許迎來就是一記飛鏟。
好在本特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無球狀態,他是隊中唯一的前鋒,接到傳球也就意味著威脅切爾西球門,切爾西不可能讓本特輕易接到球。
接下來的時間很短暫。
第四官員舉牌宣佈補時兩分鐘,兩支球隊忽然打了兩波攻守,時間就過去差不多了,隨著贊布羅塔一個大腳把球開出場外,主裁判果斷吹響了上半場比賽結束的哨聲。
兩支球隊迎來了短暫的休息調整時間。
————
上半場結束以後,媒體、球迷都在討論著比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比分,米爾沃爾竟然領先了兩個球。
要是一場普通的聯賽也沒什麼,任何球隊都會有失誤的時候,有表現好就會有表現不好,誰也不能指望一支球隊永遠表現好,在聯賽中豪門大比分輸給升班馬,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但這裡是歐冠決賽!
任何球隊碰到這種大賽,都會變得非常謹慎,他們會提前做好備戰,用很長時間來針對去做訓練,比賽過程中也會變得非常謹慎,往往到了決賽階段,善於進攻的球隊都會做好防守,偶爾的大比分也是有的,比如2005年歐冠決賽,AC米蘭用半場就進了三個球,前提是雙方的差距比較大。
當年的利物浦是一致不被看好的,他們打入決賽一路都充滿了坎坷,無論是陣容還是戰績,都和對手AC米蘭相差非常大。
本場比賽就不同了。
要從陣容角度上來講,切爾西是佔據優勢的。
雖說卡瓦略、舍普琴科等球員受傷不能出場,但對切爾西的影響沒有想象中的大,米爾沃爾的陣容本就處在劣勢,利弗摩爾、布拉尼夫兩個核心球員還被禁賽,陣容上和切爾西就很難相比較了。
即便考慮雙方戰績,切爾西也不比米爾沃爾差多少,他們一直是聯賽冠軍的有力爭奪者,也是英格蘭、歐洲各項冠軍的有力爭奪者。
切爾西是一支實力頂尖的球隊,任何球隊也不敢說肯定比他們更強。
兩個角度考慮,比賽都沒理由打成這樣。
當兩隊球員分別回到更衣室,媒體和球迷就都在討論比分,討論達倫本特打進了兩個球。
媒體解說分析各種資料,分析上半場的形式,最後發現米爾沃爾並不佔優,反倒是切爾西稍微有一點優勢。
米爾沃爾能進球的原因是什麼?
“前場效率!”
萊因克爾談到了關鍵詞彙,“米爾沃爾比切爾西擁有更高的效率。切爾西的射手德羅巴,進球數也不少,但他在門前捕捉機會的能力比不上本特。”
“上半場本特的機會不多,他只是四次射門,卻打進了兩個球,如此效率足以證明本特的出色,他屬於那種給機會就能進球的球員!”
“切爾西的射門次數為十一次,打中門框範圍只有三次,米爾沃爾則有九次射門,四次命中門框範圍,並且打進了兩個入球。”
“這就是前場效率的差距!”